【摘要】作為中國通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近代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新時期的教學發展過程中,中國近代史教學存在缺陷及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基于此,本文新時期中國近代史現狀及改進策略進行了積極的研究。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教學;問題;對策
中國近代史課程很多高校都被列為必修課,作為我國的血淚史,其在讓學生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掠奪本質方面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讓學生了解中國近代落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弘揚和宣傳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積極促進我國現代化事業,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身的力量,這就要求老師要創新教學模式,改進無效的教學方法,進而做好教學工作,讓近代史課程起到積極教育作用。
1 中國近代史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的中國近代史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部分高校開設的中國近代史課程課時不穩定,一般情況下。正常的課時分配方面是一周四課時,但由于當前各高校專本科設置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導致安排的周課時也各不相同,有一周四課時,也有一周六課時的情況,一些師范類院校將課時延長一學年,將課時減為一周三課時,于主講師而言,意味著備課量的翻倍,這種形式也因延長教授時間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其次,教學的方法較為單一,大多為“我說你聽”的教學方式,顯得刻板固化,學生往往聽著聽著就索然無味,其主動性及積極性就發揮不出來,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再次,也存在著只重視教材而忽略教學大綱的現狀,普通高校選擇的各種版本的《中國近代史》,普遍存在重視教材本身,不予教學大綱結合的情況,使得教學大綱對學生的指導意義不大;最后,存在著與世界近代史的教學脫節的問題,世界近代史包含有中國近代史,發生沒有將中國近代史放到世界近代史氛圍內實施教學的情況,會使得對于中國近代史講解不清的現象發生,這種“獨立式”教學,不利于拓展學生的視角,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1]。
二、中國近代史教學的策略
(一)主講老師需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科學屬性
中國近代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了政治史、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和經濟史,是一部全面性的歷史,從時間角度看,包含了中共黨史課和中國革命史,兩者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且不能替代彼此,屬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課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的深化和豐富研究,會促進對中共黨史課等學科的研究,所以,高校的主講老師-一定要積極研究和了解學科的屬性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進而將其有機串聯起來,實現旁征博引的講解,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實現了對中國近代史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新時期的中國近代史教學中,主講老師應對對學生進行朋友般的循循善誘,針新時期“90后”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文關懷,努力融入學生的生活和世界,解除這批“孤獨一代”學生的抵觸情緒,與他們積極交談,相互探討有興趣的話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近代史課程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得學生愿意交流,敢于說出自己對于歷史的看到,促進教學的進行。
(三)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在不斷地教學實中,筆者發現,其實每一門口課都有著其獨特的情感特色,綜合而言,中國近代史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學科優勢,蘊含著大量的革命傳統精神以及愛國主義思想等等,這也構成了實施豐富化教學手段的前提,具體的做法如下。
首先,應當根據歷史事實,向學構建身臨其境的境界,讓學生可是實近乎真是的感知,比如對“黃海戰役”中鄧世昌英勇抗敵、以身殉國的描繪,主講教師一定要講解的鏗鏘有力,義憤填膺,激發學生對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當后續的進行中講到日本占領旅順展開大屠殺時,則應表現出對日軍的憤慨和譴責,運用民謠、對聯等攢文化等感染學生,使學生認識到清政府通知的失敗;其次應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充分使用當前的多媒體技術,實施情感教學,解教學內容的重點進行有針對性地、合理地渲染,進而實現情感教學的目的,如在講到李鴻章簽訂賣國條約及貪污納賄時,就應堅定自己的立場,并在后續講解中肯定其在洋務運動中做出的貢獻,體現愛憎分明前提下對歷史的批判教學;再次,要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觀看“甲午海戰”等影像資料,并在各大具有紀念意義的時期開展各類活動,諸如“一二·九運動”等等,還應針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知識競賽及歷史首超編寫評比等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其、將多學到的中國近代史展現出來。培養學生良好豐富的情感[2]。
(四)改革考試的方法
作為檢測中國近代史學習情況的有效手段,考試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的考試手段較為單一,主要有五類題型,分別是填空、選擇、名詞解釋及論述和簡答,以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為主,大多為死答案,不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觀點等,具有較高的客觀性,針對此,新時期的腭中國近代史考試中應當增一些材料分析題和自由式問答題,前者是以近代名人文集或地方志書為基礎的宣讀考察,實現對學生對原始資料的解讀能力的考察,后者則以學生讀過的中國近代史相關數據-為依據,寫出自己的體會和見解,并在此基礎上由自己給出評價,上述方法側重于對學生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察,可深化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結束語
綜上,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時期的教學中一定要及時創新教學方法,依據學生的需求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特點,通過開展情感教學等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對中國近代史的更好學習。
參考文獻:
[1]張立勝.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芻議[J].雞西大學學報,2013,06:1-2.
[2]盧玲.目前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6: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