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和不斷深化的教育,實踐過程,要達到改革的目標,任重道遠。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開端,而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還沒有很好地貫徹和實施新課程理念,導致高專學前專業教學思想觀念落后、方法陳舊,培養的幼師人才難以適應幼兒園教學改革的需要,因此,完善我國學前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未來的幼兒教師,他們是新課程理念的實施者,而目前這一專業的教學還沒有完全貫徹和實施新課程理念。《高專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學前教育中存在著“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學生的被動性”、“教育的重復性和封閉性”以及“教育中情景體驗的虛假性“”等問題,這使得培養的幼師不能適應幼兒園教學改革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思想,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對學前教育學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新課程理論的特點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新課程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如教基[2011]號文件指出:“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構建了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各學科課程標準得到中小學教師的廣泛認同。”
新課程改革力度大范圍廣實現了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到學生本位的轉變,更關注學生的發展。
(一)轉變對學生的認識
新課程改革使對學生認識實現由“物”到“人”的轉變,轉變的是物化的教育理念,體現的是生本的教育思想。傳統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把受教育的人當作“物質的人”來看待,從而使得與改造物體類似的“灌輸式教學”大行其道。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性,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主張采用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學習、體驗學習、學會學習、喜歡學習,凸現了教育的本質內涵。
(二)轉變對教育目的的認識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使對教育目的的認識實現了由“知識人”到“文化人”的轉變。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的教育是培養“知識人”的教育,是掃盲式的教育,重視知識的傳輸,實現的是從無知識到有知識的轉變,不在乎學習的過程,只重視學習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學習體驗和感受。新課程理論中的學生本位的教育是培養“文化人”的教育,融入的是教育內涵,展現的是文化素養,特別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智慧,提升學生的能力,培養的是綜合型學生。
(三)轉變對教育過程的認識
新課程教育改革使對教育過程的認識實現了由“苦”到“樂”的轉變。新課程扭轉了以往在人們頭腦中已成定勢的學習過程是“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思維定勢,開始注重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教學,使教學過程充滿樂趣。
二、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
隨著國家強調培養高層次人才政策的實施“三級師范”向“兩級師范”轉變,幼兒教師的培養任務開始主要由專科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承擔。以往由本科層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幼兒師范學校教育學科教師改由其培養的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充任。面對此種形勢變化,我國相關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對本科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應培養怎樣的幼兒教師,升為專科學校的中等幼兒師范應培養怎樣的幼兒教師,中職、高職學校開設的學前教育專業應培養怎樣的幼兒教師,作出清晰的目標定位致使各級院校都盲目面向幼教市場都一律強調培養適應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一線教師。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所謂課程設置就是學校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所開設的教學科目,以及各個科目之間的結構關系,還有就是各科目的學分與學時比重的分配情況。有些學校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設置課程時沒有進行充分的論證,因此,導致課程的選擇隨意性較大。有些學校在課程的設置上沒有充分了解現代幼兒園的發展狀況,對于一些十分重要的課程都沒有開設,比如說關于健康和社會兩個領域方面的內容就沒有設置專門的課程。除此之外,有的學校會根據教師數量的多少來開設課程,教師比較充足就多開設課程,教師比較貧乏就少開課程,這就會導致課程安排比較混款,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
(三)教學內容、方法陳舊的
我國的學前教育已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幼兒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的發展,改革成果格外突出,幼兒教育觀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方式的多樣化、科學化和幼兒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都得到了迅猛發展。但是對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沒有及時跟上幼兒教學改革的步伐。目前幼兒教學觀念是讓學生整體全面的學習知識,而現在對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仍然是按照過去幼兒園分階段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同時教學內容基本沒有太大的改動;另一方面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不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學方法比較固定,導致在課堂的教學中輕視了學生的思考和探索。
三、新課程理論指導下對學前教育學改革的建議
(一)調整培養目標
根據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狀及世界學前教育發展趨勢,21世紀學前教育專業具有雙重培養任務,一是學前教育理論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的培養,一是幼教師資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而后者將是其主要培養任務。這種雙重的培養任務,決定了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應把培養重心放在幼兒園一 線教師和管理干部上,本著理論與實踐并重、觀念與技巧并重、學歷與能力并重的原則,培養高等應用型學前教育專門人才,尤其要全力打造既具有較高的理論 水平又具有突出的操作能力的高等應用型幼兒教師。
21世紀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特別突出和強調以下三個方面的素質:一是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二是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積極、主動、樂觀、自信、靈活、寬容及自我心理保健等方面,三是適應學前教育改革 與發展要求的專業素質,包括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二)調整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是保證課程目標落到實處的關鍵以往,由于將培養目標定位在中師的師資,所以高師的課程體系偏于“知識型”或稱“理論型”,其課程體系的特點是文化素養的通識課比重大,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相對厚實,教育理論扎實 隨著學前教育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課程體系的重構就十分必要了我們借鑒師范教育創新性成長模式的“模塊整合式”課程設置,并根據學校辦學目標和定位,以構建“寬口徑、厚基礎、廣交叉、多綜合、重能力、倡創新”的綜合性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新體系為指導思想,在課程體系重組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1)夯實學科基礎課程,注重學科通識教育。(2)凸顯專業的核心課程,以學前教育專業的主干課程為框架,優化專業基礎課結構。(3)開設專業方向課程,注重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4)設選修課,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 重構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
(三)調整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達到教學目的所采用的各種手段,教學方法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動作體系,是教法和學法兩者的有機結合體。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以現代的教學觀和知識觀為指導。現代的教學觀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發展的統一;現代的知識觀對“人是怎樣獲得知識的”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不僅將“知識的獲得視為信息的接受”,而且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意義的建構”。為此,在實踐性較強的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教學中,要大力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問導式和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注意理論密切聯系學前教育實踐,使學生學會質疑、思辯、解惑,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秦金亮:《理念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整合課程探索》,《學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林菁:《學前教育概論》,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版
[3]步社民:《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的目標定位和課程設置問題》,《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4]管培俊:《關于教師改革發展的十個觀點》,《師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