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自我表達與交流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推進有效教學策略,本文分析總結了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影響整體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問題與不足,針對性的研究探討了幾點有關如何優化小學作文有效教學的建議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問題;優化
一、引言
作文課的教學指導一直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難點與重點內容,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對周圍事物多加留心,樂于進行書面形式的表達,提升作文的興趣和自信心,要懂得作文的過程是為了鍛煉自身的表達能力和與人交流的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小學學校,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小學生都覺得作文很難,沒有素材,更找不到靈感和興趣,絞盡腦汁也不知道如何寫作,從而對寫作失去了信心,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和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思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面對如今這樣一個開放的時代,我們應當緊密聯系當代小學生的固有需求和特點,積極構建有效課堂,提升小學生作文水平。
二、影響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的問題與不足
(一)缺乏趣味性
對于剛剛接觸寫作教學的小學中年級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問題在于缺乏對寫作的興趣,而教師也沒有充分注意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增加作文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提升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沒有趣味性,也就失去了一種重要的提升教學質量的潤滑劑,學生們學習寫作的動力注定會與日俱減,缺少了這種學習的動力,也就肯定不會得到較好的寫作教學效果。
(二)課堂結構陳舊落后
這里主要指的是當前的作文教學過程中膚淺性和微效性的問題比較突出,很多語文教師盡心挑選作文題目,精心進行了批閱,還針對性的進行了認真的指導和評講,但也僅止于此,一次作文指導就此結束,這種指導流程和方式其實是遠遠不夠的,收到的效果也很有限,某種意義上講猶如蜻蜓點水,點到為止,實際上作文課的訓練和指導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作文的學習還處于啟蒙階段,需要通過更加系統、周全的引導、激勵、鞏固等手段來打下扎實的寫作功底。
(三)小學生知識面窄,缺乏生活閱歷
目前小學作文課有效性較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很多學生在學習寫作時沒有足夠的素材儲備,俗話說的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素材的積累,自然無法寫出好的作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會下降。而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學生在知識面方面的狹窄以及在生活閱歷上的欠缺。目前很多小學學校,尤其是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小學,學生很難接觸到足夠的課內外讀物資料,也很少有機會參與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學習生活基本都在壓縮在單調乏味的模式化教學課堂中,缺乏足夠多的見聞,也就無法得到廣博的知識儲備,這對于在素材積累和情感儲備方面有著較高要求的作文學習來講是非常不利,直接導致小學作文有效性大大折扣。
三、有關小學作文有效教學的優化建議措施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任何一個人認識和關心某件事情和活動的基本心理傾向,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動力源泉,只有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夠促進學生樂于思考、勤于創造,從而在寫作過程中文如泉涌,因此,進行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指導過程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安排一定時間段給學生耐心講述寫作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以及個人交際表達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寫作教學不僅僅是一門普通的知識儲備學科,日常生活中其實處處都離不開言語的描述和表達,要想將有價值的、感人的等自己覺得好的事情記錄下來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將身邊一些有積極意義的事情嘗試著記錄下來,為以后的寫作過程積累素材。
其次,在作文教學的命題方面,要盡可能的貼近當代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充分考慮到學生在進行寫作過程時要有一定的生活見聞基礎,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內容可寫,否則便會制約學生的寫作興趣發展。一個合理的作文命題能夠打開學生的心靈窗口和記憶閘門,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拓,從而激發起對寫作的濃厚興趣和積極性,隨著種種興趣和積極性得到提升,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運用一些掌握的知識和見聞進行自然流暢的組織聯想,從而逐漸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最后,在寫過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多激勵、多鼓勵。尤其是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其思想較城市小學生來講更為內向,接觸的外界事物和見聞相對較少,心理素質發展相對更加稚嫩,所以老師的鼓勵和激勵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作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對日常生活見聞,比如社會的、家庭的、學校的甚至班級里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來作為取材對象,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放心去寫,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想法和思想,只要學生愿意寫,就可以從中獲得寫作興趣的培養,在評價過程中,也要注意多加入一些積極意義的鼓勵性的話語,從而使學生們的寫作熱情得到不斷地激發,從而變得樂于寫作。
(二)優化傳統課型結構,提升教學有效性
傳統寫作教學的寫、評兩點一線式的單調形式已經被實踐證明無法有效提升整體寫作教學質量,因此需要進行傳統的課型結構進行一定的優化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是通過寫作方法指導課的形式,采取讀、議、評、寫等環節的進行,教授給學生基礎和必要的寫作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充分的參與每一個環節,切實做到目標細化、內容梅花、情感優化,從而讓學生掌握一些必備的寫作基礎。
其次是美文佳作欣賞課,教師可以將收集到的一些優秀美文、經典時文、語言幽默文、構思精巧文以及一些同年級學生佳作等具有特色和特點的作品拿出來和學生一起欣賞,從而給學生提供范例作品的感染和熏陶,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和素材的積累。
此外還可以增添一些專門用于師生教學交流的課時,也就是教學互動環節,老師切實站到與學生平等的位置,和學生傾心交流寫作過程中的道德情感以及思想認識等,從而促進教學工作更加具有目標性,教學的有效性自然也就得以提升。
(三)注重課堂延伸,擴充學生知識積累
知識面的拓寬和見聞的積累對于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區的小學學校,尤其是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目前國家大力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歷史機遇,最大限度的完善學校圖書閱覽室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引進質量優秀、種類齊全、數目適量的圖書,為廣大小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的機會,再者,可以利用課間和午休的時間讓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并引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在每個班級構建圖書角,將訂購的雜志、報刊以及學生自捐的各種書刊放在圖書角中,由學生隨時翻閱和自主管理,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此外,要積極開展各種有意義的課外活動,豐富小學生的課余生活內容,無數實踐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這就是“百聞不如一見”,即便是聽得再多,看的再多,也不如深入實踐親身體驗帶來的感受更加的強烈,所以,多開展和引導學生參與一些積極的課外活動,不但能夠讓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這些途徑共同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見聞得到豐富,進而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和情感儲備,這就能使得作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有益的提升。
四、結束語
總之,要更好地提升優化當前小學作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就需要善于總結和發現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影響課堂有效性的問題與不足,及時的加以分析,并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解決,只有在不斷地發現和完善的過程中,才能夠使得小學作文教學的整體效果得到實質性的優化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曾廣勝.淺論小學作文教學[J],教育藝術,2010(5).
[3]殷淑平.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J],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