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創造性的勞動,作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思維的主要渠道。它得天獨厚的特點,為學生創造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近些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作文教學從教學觀念到教學方法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學生的作文質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問題
1、作文沒有具體的事,只是一味的大話、空話、套話。作文中詞語困乏,大部分用的是日常口語,蒼白無力,句子沒有使用任何一種修辭手法,文章沒有一點文彩。
造成以上問題,主要是幾十年沿襲下來的“封閉式”作文教學所致。諸如:作文脫離生活,學生關在屋子里閉目塞聽、閉門造車,作文成了無源之水;教師包辦,從作文命題、立意、選材、列提綱到習作的評改,教師一人包攬,學生只能按教師設計好的“圖紙”砌磚,完全剝奪了學生習作的自主權。
2、教師評價不當,方法單一
作文教學的目標不是培養作家,而是使學生能文從字順,能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有文采,有思想性當然好,沒有也沒關系。對小學生作文寫作的要求過高,特別在初始階段,不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不少教師評價學生作文只寫個日期或者“閱”、“查” 或者“優”“良”“中”“差”,這種“冷情批閱”無疑會大大挫傷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學生的作文大都是教師親自批閱,由于基層教師課頭多工作忙,學生人數多,教師只簡單地批閱學生作文。用“結構合理、內容真實,但用詞不恰當,部分句子欠通暢,望繼續努力”這樣之類的幾句空乏的評語評價學生的作文,既沒有涉及到文章的詞、句、段,也沒對文章的不足處提出改進的方法。這樣的評語對學生作文沒有一點指導作用。
3、作文指導不得法
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么過于束縛學生思維,從開頭到結尾,從寫作內容到中心思想,從列定提綱到詳略的取舍,無所不包,而且還有字數的規定,學生自由表達欲望和能力被抑制,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讀起來味同嚼蠟;要么老師在指導作文時放任不管,美其名曰:“放開讓學生自由表達”。由于平時沒有科學系統的訓練,知識積累不夠,學生習作時又感到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致使學生感到作文越來越難,逐漸失去了寫作興趣。
二、對策
1、注重平時積累,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2、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成為評價活動的主體,使學生有了自由表達的機會,在切切實實的討論和評判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全面而動態的評價過程,消除了學生對習作的畏難心理,從而放飛心靈,個性化地寫作,快樂地成長!
(1)、學生自評
心理學認為,每個智力正常的兒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監控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對學習的促進功能將越大。學生在每次習作后,讓他們重溫習作要求,教師選擇幾篇習作在班內交流,通過比較,學生會自覺地審視自己的習作,這種下意識的行為正是其內在的心理評價。此時,優秀學生會認識到自己作文中的一些毛病,著手進行修改;而后進生也許只關注文中的錯別字和病句之類的內容,對習作的整體結構難以把握。鑒于此類情況,教師讓優秀生作自評發言,能對后進生點撥一二。如在描寫“給教師畫像”一文中,一位學生這樣評價自己的習作:“聽了其他同學的發言,我覺得自己寫老師的事例太老套了,一點兒也沒新意,自己都覺得不真實。”這種內在的反省勝過若干次的說教。
(2)、學生互評
“教學是生命與生命的碰撞過程”。開放、互動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師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交流的條件。在作文評價中,適當地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的活動,讓學生按自己的認識客觀地評價其他同學。學生人人都有機會參與評價,都可以暢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熱烈的交談中,在面紅耳赤的爭執中,在不約而同的開懷大笑中,一種和諧積極的情感得到了初步的建立,學生對于作文不再是“望洋興嘆”,而是漸漸地喜歡上寫作,并樂于評價了。
(3)、師生共評
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學生的習作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結晶,重視對優秀習作的欣賞和稍差習作的指導,會讓學生建立自信,獲得經驗,提高寫作水平。師生共評往往來自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角度。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角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種集體智慧之間的整合,也許有的不一定能切中弊端,有的不一定能起積極效應,但教師指導性地篩選和相機評點,一定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3、個性化作文教學策略
1、調整學生心態,使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個性化作文教學,需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心理場”;要盡量淡化諸如體裁、題材、結構、章法、字數等方面的要求,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不能只從技能水平的高低去衡量學生作文的優劣,要更珍視學生完成作文過程中的童心童趣、真情實感、真知灼見、想象力和創造性。
2、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個性化作文教學倡導讓學生自由表達,要讓學生的習作生活化,將作文訓練與學生各學科的學習、家庭及社會活動融為一體,使其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鼓勵學生多寫“放膽文”、隨筆、日記等,使作文訓練多樣化。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方面,要讓學生養成每天動筆的習慣,以量變求質變。
3、設法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有的寫”。作文個性化教學要解決好“寫什么”的問題。勤于讀書、熱愛生活是踐行此道的不二法門。讀書不僅為寫作提供了營養,也提供了寫作的機緣與動力。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跳出書本,放眼世界,關注人生,投身社會,體味生活。
4、注意啟發作文思路讓學生“寫得好”。淡化形式不是不要形式,教師還應該關注學生寫作技巧的規范與寫作能力的提升。特別要通過啟發學生的作文思路,使學生作文具有鮮明的創新特征。
5、改變作文指導方式,盡量實現個別化輔導。作文的個別化輔導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倡導面批,即當面個別指導。二是要改變作文評語的面孔,使之更加個性化、人性化,杜絕作文評語過于嚴肅、呆板、一般化、缺少針對性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