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最后,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
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采用“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
二、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語文的核心
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終生受益。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又達不到目的。
巧設疑問,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一些學生,教師讓他看書,他既不動筆,又不動腦,只是走馬觀花,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白一片,結果一無所獲。因此,教師必須先布置好學生自學的任務,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用筆劃出生字詞并查字詞典,劃出關鍵句段并認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這篇課文作充分的研究,并通過幾個有概括性、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會有的放矢,達到自學的目的。
讓學生自講自練。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自學,并非是老師和其他學生完全分離的埋頭單干,其實質是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和創造。例如,我每次在學生自學完畢后,就要從好、中、差三個等級的學生中抽出學生代表,讓他們分別到講臺上來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講解他們的答案、思路以及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我專門把其中有錯誤、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探討,并給予他們及時的指正和表揚,要求學生經過我的點撥后再去認真總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并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獨立地做課后練習或其他資料上的習題,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
三、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 是自學語文的保障
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
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預習應做到四步:一畫:默讀課文,默讀之后,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分:試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答:嘗試性回答課文后面的問題。四提:提出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欲,則有興趣。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把功課學好。
在聽說讀寫中,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習慣。一記,在聽說讀寫中,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先記下來。二查,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三聯,聯系上下文看字、詞出處的語言環境。四選,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作出判斷。五俗,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范了符號,指定了內容。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詞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學生處于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
“學貴存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么,可以肯定地說,他不善于學習,也學不到什么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出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于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于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于動筆的好辦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形成了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解放教學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