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自主能力要得到培養,必須先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起,因為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學業成就,以及影響著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所以應從小就培養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教師普遍了解的一個教學原則。面對新課程,我們必須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學習的主戰場在課堂,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需要,學生才能真正去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合理創設情境,使學生愿意學。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拓展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計算機生動、形象、直觀、科學地虛擬現實情境,化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的思維開始活躍,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課學習活動中去的準備,從心里愿意和老師及同學一道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例如,教“5”的認識,可結合實際,以“我們教室里有什么數量是5的事物呢,大家找到嗎?看誰的觀察力最強”的設問。然后引導學生認一認,數一數,讓學生明白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我們對它是那么的熟悉。
心理學家布魯斯說:“濃厚的興趣能彌補智能的不足,持久的興趣會導致發明創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的內驅力,是激發自主學習意識的起點。因此,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去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各個環節從引入到結束都要精心設計,讓學生始終帶著濃厚的興趣投入學習中。
二、提供自主努力目標,增強自主參與意識。
目標導學的根本在于:把學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線”,讓他們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思考問題。并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暴露他們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異,把他們弄不懂的地方、錯誤的地方都擺在桌面上,再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摒棄錯誤,發現真理,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這樣,通過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要學習的東西,能夠積極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教師要調整好與學生間的站位關系。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目標導向意在置學生于學習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看了學習目標就明確了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和需要達到的程度,進而圍繞目標帶著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在教教學中,我常用謎語激趣、故事激趣、歌訣激趣、直觀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戲激趣、懸念激趣等途徑,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其中直觀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學中我有效地借助于多媒體聲形圖文并茂的特點,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當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進而自主參與課堂教學。
三、著力學法指導,提高自主參與能力。
(一)加強直觀操作,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數學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為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指導學生抽象數學知識和原理,就需要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獲得大量感知認識,建立表象,以此作為進行抽象數學知識的支柱。如:我在教學退位減法24-5時,出示了2捆零4根小棒,分別找兩名學生從中取出5根小棒,一名學生從一捆中抽取5根,另一名學生先取出4根,再從一捆中抽取一根,這是我提問:“為什么不能直接取?先要干什么?拆開的一捆有幾根?”結合剛才學生的直觀操作,讓學生進行口述:一種算法,先算14-5=9,再算10+9=19。另一種算法,先算20-5=15,再算15+4=19。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啟發引導學生概括了24-5的計算方法,加深學生對算理、算法的理解,使知識內化。實踐證明,直觀操作是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抽象概括的一個重要方法。
(二)訓練語言表達,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的思維。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正確的思維方法離不開語言的支持。①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敢說。不同年齡、不同智力基礎、以及不同個性差異的學生,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差別很大。有的能獨立說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師的引導下說明算理,有的在教師引導下說明算理還很困難,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給全體學生說話的機會,說錯了不要緊,只要大膽說就可以。特別是對于那些不善于言語表達的同學,更需要熱心鼓勵。②交給方法,使學生能說。要形成能力,需要經常性的培養,日積月累。在低年級可以讓學生學著說,試著說,自己小聲說一說,同桌互相說一說,逐步提高講題說理的能力。同時要讓學生認真聽別人說,提出自己的補充意見或不同意見,使學生說的水平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逐步使學生從敢說到會說、善說、善辯,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
(三)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思考的方法和習慣。如學習梯形的面積時,先引導學生溫習一下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再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一想,怎么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呢?學生會主動地把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遷移到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去。又如學習乘法意義時,當出現:2+2+2=6,3+3+3+3=12,5+5=10后,不提這樣的問題:每道算式的加數都是什么?三個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而提出:請仔細觀察三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這樣的提問,促使學生去尋找算式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激活了思維,從中學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四、自我評價分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一門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要使學生獨立思考,首先,要選好思考的內容。思考內容一般在知識的關鍵處,通過設計提問的形式出現。例如,教學分數乘以整數的法則時,可引導學生根據一系列問題閱讀課本,并進行思考。如:2/9×3的意義是什么?2/9×3轉化成2/9+2/9+2/9后怎樣計算?根據是什么?當得到2/9×3=(2×3)/9后,將等式左邊的算式與右邊的結果比較,想一想,分數乘以整數應怎樣計算?這樣通過一個個問題,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地掌握計算法則,培養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經過獨立思考,學生就可能產生新的見解,有了見解就會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產生新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五、讓學生感興趣
興趣是指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現象的心理傾向。當興趣進一步發展成為從事某種活動的需要時,就稱為愛好。如對體育活動、對文藝活動的愛好等等。
興趣是建立在人的認識需要的基礎上的。它可以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兩種。直接興趣指對事物本身感興趣,如喜歡數學、喜歡解應用題等。間接興趣指對事物本身不感興趣,對事物所能帶來的結果感興趣。我要使學生喜歡數學,令他們體會學習數學,用數學知識的科學性、內在規律、結構特征等吸引興趣,使之形成需要,從而成為愛好。
總之,在創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善于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真正地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實到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具體環節中,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和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