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改下歷史中考考試的新變化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中考命題也越來越體現了課改精神,于是中考命題無論是在原則上、題型上、還是內容上以及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上都有著很大的變化。具體說主要有以下新特點:
1、命題的變化:新課程歷史學業考試的目的是要全面、準確地反映出初中畢業生在歷史學科方面達到《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簡稱《課標》)所規定的學科學習水平的程度。歷史學業考試不僅是檢測手段,還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有利于高中學校擇優錄取。
2、題型的變化:選擇題、簡答題、材料解析題、開放性探究題已成為主要題型。主觀題的分值在增加,形式變化更加靈活多樣。
3、內容的變化:考試內容順應課程內容由“囊括”向“精選”的變化趨勢。和以往相比,在知識覆蓋面上有所減少,但對能力的要求增加。較往年多識記層次能力要求而言,近幾年則要求包括理解、分析、運用等多個層次。題目內容的時代性,學科滲透,綜合性也有所加強。
面對新的中考命題形勢,我們有必要調整思路,構建新的歷史復習策略。
二、新課標形勢下的中考歷史復習策略
1、加強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復習
新課程中的基礎歷史知識,主要包括在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等。教師在備復習課時一定要仔細把握《課標》要求的深淺,在對知識的復習中,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級拓展。其次,復習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再次,一定要注意對知識的系統復習。最后,還要特別注意中外歷史的交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中外歷史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整體思考意識。如在復習兩次工業革命時,就一定要提到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2、在復習中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和解題方法的培養
歷史課的課堂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但決不能因此只關注知識的梳理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分為三種不同的水平:(1)記憶的認知水平:即知識層次的能力,包括識讀、記憶、體驗、表述、歸納、比較等多種能力。(2)理解的認知水平:即技能層次的能力,包括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的能力,正確識讀圖表、閱讀包括古漢語在內各類材料的能力,搜集整理文獻資料的能力,判斷、推理能力,根據材料做出結論的能力及準確表達個人觀點的能力等。(3)思考的認知水平:即運用層次的能力,包括依據有關史料,通過個人思考,產生個人的認知和判斷,得出相關結論;并能進行知識的遷移,對其它歷史現象和現實問題進行正確觀察、分析、認識和判斷的能力。
3、關注重點、熱點、交叉點問題:所謂重點即“學科主干知識”。對主干知識的考查永遠是歷史會考的主旋律。考查熱點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歷史知識,發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來分析判斷解讀現實社會的是與非。如臺灣問題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中美關系”、“中日問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國兩制”等多個熱點問題的交叉。
4、精選好的習題,構建適合學生的復習課教學模式
比較好的復習課教學模式應當是講練結合的模式:講難點、講重點、講熱點、講考點;練習基礎知識的識記,聯系歷史概念的理解,聯系歷史規律的遷移。用講帶動練來發現弱點,為講指明方向。無論是講還是練,都有一個限度,都要給予學生自我思考、消化的時間。
5、關注全體學生,注重層次性
新課程主張的面向全體學生,其實是在承認差異性,注重教育層次性基礎上的面向全體。對于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對能力較低的學生,要以強化其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為主。而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要以強化批判思維的能力為主,通過對知識的深挖和拓展,培養其遷移能力與知識結構的人文色彩。這種既關注潛能生,又關注優生的整體學生觀,才最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能力的全面發展,達到中考的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