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識字教學枯燥、單調,學生學習起來缺少興趣且識字效率低。為突破這一難題,提高識字效率,在深入學習課標、充分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對二年級識字教學基本模式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共同研討,逐步形成了“自主認音—合作記形—情境識字—反復再現”的“十六字”高效識字教學模式。
【關鍵詞】二年級;識字教學;高效;教學模式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識字量大,要求認識的生字就有850個字。這些漢字相比一年級認識的漢字,構字更復雜抽象,對于以形象記憶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可想而知。枯燥單調的集中識字,學生學習起來缺少興趣且識字效率低。為突破這一難題,提高識字效率,在深入學習課標、充分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對二年級識字教學基本模式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逐步形成了“自主認音—合作記形—情境識字—反復再現”的“十六字”高效識字教學模式。
一、自主認音
《課程標準》對低年級“識字”的要求是這樣的:“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學習獨立識字”。二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因此在教學之前,要求學生要預習。預習的時候要把課文讀兩遍,在文中勾畫出本課的生字詞,并查字典給生字組至少兩個詞。這個環節非常有效: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遇到“攔路虎”——不認識的字,他們就會想辦法,或者問家長,或查生字表,或查字典,即使他什么也不做,這個字也會給他留下印象;在接下來的勾畫生字中,學生對照生字條在文中找生字,在找的過程中,他的頭腦中必須有這個字的形象,這就加深了生字的印象;最后查字典組兩個詞,為什么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呢?因為組詞的目的不僅是詞,還為了記音,如果只要求組一個詞,學生會直接把文本中的詞照搬過來,達不到認音的效果。學生為了完成組兩個詞的任務,必須去翻字典,用音序查字法,就鞏固了讀音,用部首查字法就鞏固了字形。經過這三關,學生對本課的生字有了初步印象,上課就輕松多了。
二、合作記形
《語文課程標準》開篇便指出了“現代社會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識。”在合作的過程中,從同伴那里獲得的有用信息比老師的灌輸更有感染力,更容易感受到合作分享成果的愉快。
二年級學生經過了一年的學習后,認識了一些基本字,掌握了“謎語識字、兒歌識字、加一加、減一減”等常用的識字方法。在識字教學中,把識記字形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采用小組合作記字形。為了提高合作的效率,把合作的重點放在有難度的、陌生的、不易掌握的生字上,這樣就做到了有的放矢,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費寶貴的時間。
三、情境識字
傳統的識字教學中,教師總是為識字而識字,字一搬家,學生和它又成了陌生人。在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孤立的識字方法,將生字融入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
1.游戲情境,在玩中識字。低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根據學生這一特點,結合教材實際,我們創設了拼字游戲、讀字摘蘋果、找朋友、當小老師、開火車、你來比劃我來猜等游戲,讓學生在玩中識字。這樣使識字教學既有趣味,又充分調動各種感官識字。學生親自參與會在頭腦中留下深深的印跡。
2.字謎情境,在編中識字。認清字形,記憶字形是兒童識字的難點和關鍵。在識字教學中,通過編字謎來識字,讓學生把握字形結構、筆順、筆畫的特點,提高學習興趣,促進求知欲。通過編字謎來學生字,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發展了學生的認知、遷移和創造能力。
3.聯想情境,在想中識字。在識字過程中,通過對字的音、形、義的分析,找出三者之間的聯系進行大膽的聯想,能有效地進行識字。如學習二年級下冊19課《最大的書》,學習“堪”時,學生用“小其拿鋤頭,用力挖寶藏”。既在聯想的情境中有效地認識了生字的音、形、義,又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
四、反復再現
學生會認的生字,在過一段時間后,會出現“反生”現象。利用“遺忘規律”中先快后慢的規律,經過反復嘗試研究,總結出“反復再現”的對策。
1.反饋中再現。學生在家預習后,課堂上第一件事便是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通過多種方法檢查生字讀音,并及時鼓勵,提高學生學習成就感。
2.朗讀中再現。在課文的教學中,采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通過朗讀反復再現課文中的生字,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檢測中再現。教學完一個單元,對本單元認識的生字進行及時檢測,避免學生遺忘。
4.課外閱讀中再現,增大學生閱讀量是識字的最好途徑。我們年級組為了提高學生識字量,每天為學生安排了40分鐘的課外閱讀時間。學生讀完一本書教師及時發放讀書卡,并張貼在教室墻上,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經過一學年的嘗試和研討,“十六字”高效識字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識字能力大有提高,識字興趣也更濃了。當然,識字教學方法的研究,還有待我們在長期的實際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