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只有備好課,才能上好課,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何才能提高備課的質量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數學課;備課;教學質量
第一,要明確課程的標準。
備課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而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能達到標準,作為備課人首先必須明確。
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比如在備《多姿多彩的幾何圖形》這一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親身體驗立體圖形及平面圖形的關系,我將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實物拿到課堂上,如茶杯、乒乓球、膠卷盒、牙膏盒……。并且用紙片手工制作了一些幾何體,便于學生在課堂中輕松理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轉化關系。
再比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之間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說的是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
我在講《軸對稱圖形》這節課時,課前搜集了許多精美的關于軸對稱圖形的圖片,內容包括各種各樣的具有軸對稱特征的漢字、數字、圖形、圖片等。課堂中,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了神奇美妙的圖形世界,同時多媒體教學更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一節課下來學生覺得意猶未盡。試想如果課堂前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對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的深刻理解,哪會有如此神奇的課堂。
第二,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而編寫的系統地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材是教授內容的主要依據,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工具,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成績的依據。教材是教師備課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但教師在備課中也不應局限于教材。
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統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要求。只有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教學實效。
1、教材能靈活運用。結合本地區、本學校和本班的實際情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靈活組合。比如,我校地處在城鄉交界處,由于生源的問題,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尤其在數學方面。同時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會制定學習計劃。針對這種情況,在運用教材時,就要在完成正常的初中內容的同時還要時時回顧小學的知識點,才能使學生知識銜接順暢。這使得教師必須把初中教材與小學教材有機結合起來。在聯系實際方面,也要考慮到這一點,結合學生生活地域特征,找學生身邊的熟悉例子以便于學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知識。
2、對課程資源合理利用。如對配套教材練習、教具的自主開發合理、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等。
任何一節成功的課,必定會有教師再創造的成分,我們不能一概地談創造越多就一定是一節好課,但如果一點不創造,就上不出一節精彩的課。所以,在備課時教師必須緊密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合理有效地對教材進行再創造。
第三,要備學生。
再有教師在教學中只備教材,不備學生,只研究教師如何教,不研究學生如何學,就必然產生教學中的盲目性,導致學生知識和能力結構的缺陷。因此,教師必須由教師教轉移到學生學,由傳授知識轉移為培養能力,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程度差異,接受能力高低,年齡、性格與愛好的不同,體質的強弱,家庭的狀況等都與他們的學習質量有關,教師要深入調查,備課時要絕對性地面向大多數學生,啟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聽取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要求,及時地改進教學工作,做到教學相長。教師備學生不能只著眼于課堂中的一切,還要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結合教材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健康發展,可以發散思維。“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教師講課必然要“量體裁衣”地備學生。要在課前備學生,課上察顏觀色,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每個學生有每個學生的特點,要想用一個教案將所有的學生的情況都包含,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備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這就要求內容應具有相當的“梯度”。這種“梯度\"能給基礎好的學生留有一些思考性的問題,以作為課堂問題的延續;讓基礎知識相對差一點的學生在簡單的題目里找回自信心,擁有成就感。能否因材施教是檢驗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備好數學的前提條件。
第四,要重視教學方法的運用。
1、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會顯示出優勢或不足,因此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適用范圍。某種教學方法在某以教學環境中使用可能是最優的教學方法,而在另外一種環境中則可能成為劣等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在充分了解每種教學方法的“性能”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教學的情境,選擇一種或幾種在當時教學的環境下最優的教學方法。
比如,課堂討論教學法、小組合作式學習是在新課程下的課堂中很常見的教學方法,但是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教學內容。在講解有理數加減法時整個教學內容在學生的獨立思考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如果采用小組合作式或課堂討論教學法反而將學生的經歷都轉移到怎樣合作、交流、回報上,浪費了時間,效果也不理想。
2、在運用教學方法是應注意的問題。
如采用設問的教學方式: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突出一個“引”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突出一個“放”字,“引”也好,“放”也好,都離不開教師的設問。
設問要避免下列幾個傾向:(1)所問的問題過于簡單,一問一答沒有思考性,“是不是?”,“對不對?”這種口頭禪的設問要克服。(2)前面已經嚼得很爛,所要問的結論已經很明朗,水到渠成的設問,學生可以毫不費勁地回答出來。(3)設問的問題表述不清楚,學生不知如何回答,或設問的問題太大,大部分同學無法回答。
第五,集眾之長。
經驗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其來源于實踐,并被實踐所檢驗,證明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別人的經驗并不斷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使其為自己的教學服務。
當然,用有限的幾段文字來闡述“如何備好數學課”這么大的課題實屬不妥。好在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想將自己的觀點上升到理論高度,只想通過這一形式以盡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供各位同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