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學具輔助教學,可以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一、學具操作學習新知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女士認為:感官是心靈的窗戶,感官對智力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恰當地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從操作中獲得新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兒童的興趣為活動中心,引導和幫助兒童創設喜愛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學具新穎靈活富有創意的活動形式,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活創新思維,開發學習的淺能。例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可以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棒、小正方體、小球體。。。。。。。拿一拿,看一看,感覺一下10個是多少,20個是多少?100個又是多少?再讓學生拿出準備的一疊紙數一數,摸一摸,十張是多厚?100張又是多厚 ?教學中多讓學生摸一摸,拿一拿,量一量,做一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學具運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筋得到發展,使它變得更加明知,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成為思維的工具和鏡子。”
在教學中運用學具,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腦,使操作、觀察、思維有機結合,把抽象難懂的道理,通過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抓住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充分利用操作材料,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剪一剪、拼一拼,促使學生耳、口、手、腦等各種感官并用。給學生創設了一種可供學生實踐的情境,由學生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的實踐去學數學,給予了學生自己操作、主動探究、自主發現的空間,學生真正的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全體匯報交流時,思維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啟迪,有的學生用了一三角形學具割補成長方形,有的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學具拼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有的用一個三角形學具折疊成一個長方形,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導的方法多種多樣。達到不同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還點燃了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 學具演練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親手做一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數學的變化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充分發揮和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這節課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時刻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適當的提升和降低。上課剛開始當我問及人民幣的用途時,他們的回答讓我驚訝,他們從生活中已經獲取的知識還真不少,這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知道很多,孩子們的回答幾乎含蓋了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買衣服、買食品、買菜、買太陽能、買房子、交水電費、交煤氣費、去醫院、坐車、去旅游、上學花學費、租住別人的房子等等等,見識還真不少啊。在介紹人民幣的環節,他們不僅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還知道如何辨認真假呢。見學生這前兩個環節都沒太大問題,我把教學重點和難點放在了人民幣的兌換上,在此我采用具體操作實踐來學習。得知他們終于可以拿出學具真實體會一下用錢的感覺,他們學習熱情高漲,尤其在兌換錢幣和購物活動中他們興奮萬分,我想他們這個年齡購物的機會不是很多啊,他們想趁機做回大人吧。在這個環節,學生真正做到了玩中學,學中玩,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在此,我又一次感受到實踐出真知,很多知識學生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實踐才能更準確的理解鞏固,才可能進一步去探索去創新。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成為主體,讓我們給學生一個權利,讓學生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索;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方向,讓他自己去前進;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創造。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學生的最大潛能釋放出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正確恰當的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優化了數學課堂教學,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