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其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除了語文基礎和德育因素之外,還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時。更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心理學認為,情感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積極情感可使人煥發出驚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難。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若能融入恰當的情感教育,必將會使學生更多、更深地理解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的一個問題,過重的 政治 色彩和復雜的知識體系使得語文教學索然無味;而能將語言能力的培養溶入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情感氛圍中,語文教學不失為一塊沃土。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課程結構、學習目標、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尤其值得矚目的是,在各門課程的設計中,始終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則是一個主要的目標。
一、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
進入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 藝術 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 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改變傳統的教師角色
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努力創設民主氣氛,實現民主對話、民主交流,呈現一種協商式、和風細雨式的良好師生關系氛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學生觀,因學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激發學生,以飽滿激情感染學生,以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重塑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語文教學中師生不和諧的關系,才能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形成良好心理氛圍,調動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才能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氣氛,實現語文教學改革目標。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許多譯介的外國作品、介紹 科學 知識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語文課堂。但總起來說,都是熔鑄著真、善、美的篇章,這就要求教師時刻保持一顆童心,引領學生一起穿越 歷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蕪;領略異地的風土人情;欣賞皇帝裸體游行的丑態;追溯人類歷史的淵源……在這種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平等、和協的教學氛圍中,其效果 自然 會事半而功倍。
三、改變傳統的學習方法
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在新課程的語文學習中,這些已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化的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并廣為實施。語文學習是一種內化知識從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對于同一文本的體驗而言,個體之間勢必存在差異,甚至比較巨大;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討后,可能每個學習者的體驗就會更深一層。不同的學習者因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習中勢必產生效果的不均衡性,這就需要建立一種由異質成員所組成的以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的小組,以期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四、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建立互動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對教材中人文精神挖掘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同樣不可忽視,它直接體現了教師的人文素養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情感教學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態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學生、關注學生,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老師、尊重老師,使學生由喜歡數學老師而喜歡學習數學,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中,老師起主導調節的作用。試想一下,若教師高高在上,如同君臨臣民,威風凜凜,武斷否定學生稚嫩的思想,天真的個性,那么再好的富含人文精神的內容也燃不起學生的興趣,育不出學生的人文精神。所以教師尊重學生個性,傾聽學生心聲,肯定學生的意見,師生之間加強情感交流,才能促使學生在教授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去尊重、熱愛教師,去熱愛語文學科,進而熱愛生活。
總之,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尋求激發學生情感的途徑和方法,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使學生在情感教學中不但學到應學的知識,豐富了頭腦,而且還能提高思辨能力和感受事物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所教出的學生才會有更豐富更健康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學會如何做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諦。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將是一種開放性極大的活動,因為語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用真誠誘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增長知識、發展個性、健全人格,這才是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