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論經濟的發展還是社會的和諧乃至國家軍事建設,都需要以科學技術為支撐,才能不斷的向前發展,而科技的發展關鍵靠人才,當前我國已經大力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將教育擺在極為重要的地位。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依然存在,教師的教學水平,自身素質還急需提高,教學方式方法不夠完善等等問題普遍的突出,在初中地理教學方面,由于長期以來,不管學生和家長還是教師都認為地理知識的學習只要通過勤加記憶就可以快速的提高成績,從而忽略了其實際的應用,忽視了其對學生內在素質的培養,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是缺乏方法創新,教育教學的效率比較低下,教學目標完成質量較低,下面就自己的觀點談談初中地理教學方式和方法。
【關鍵詞】素質;興趣;情境
一.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打鐵還需自身硬,教育教學是學生和教師的雙向性活動,教師的言談舉止以及思想素質都會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的素質較低,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反而在課后議論紛紛,引起學生的反感,那么教學質量必然不可恭維。所以教師若想將教學質量提高首先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和素質鍛煉。在思想方面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的前途和人生放在第一位,將教學成績和本身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是否真正將學生重視學生自然而然會感覺的到,付出就有收獲,也只有真正將學生的前途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得到其尊重,這是課堂之外的教育方式,也是更為重要的教育方式。其次教師應該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知識淵博,溫文爾雅的教師不僅談吐不凡,而且能夠獲得學生的敬仰,從而向其學習,教師所說的話在學生心目中也更加有份量,無形之中也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將教學更好的實施。
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會激發出強大的學習熱情,即使不用教師督促,也會很快的接收和學習知識,達到教學目標。而相反的如果學生對這門課程沒有興趣,甚至比較反感,那么學習起來則更加吃力,學習效率也會大大降低,許多學習較差的學生就是因為把學習看作是負擔,才導致如何努力也得不到好的結果,最終放棄學習。因此引導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及其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和興趣培養呢?首先要讓其在課上感到受重視,不論哪一個學生都喜歡表揚,尤其是在課堂同學面前,其自尊性會得到滿足,在課堂上也會更加集中精力認真的學習,因此要多表揚少批評,用銳利的眼光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亮點,并將其放大,從而帶動整個學生素質的提高。其次作為地理課堂來說,要將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向其闡述,而且是不分時段,多種方式的闡述,并不是老生常談的對不起父母,對不起時間,對將來不負責任,這些說法無法到達學生內心。在此舉例,古代戰爭最為講究的有三個方面極為天時,地利,人和,而地理知識自然而然的將其中兩項包括,可見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如此舉例數不勝數,這樣形象化的將地理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向其闡述,才能達到興趣培養的目的。
三、在新課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當前的地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將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線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翻“圖”來代替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這也代表著地理課堂的實質進步的一面。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課的新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在學習“世界人種”時,我引入故事趣聞法說:毛澤東主席在世時,有一天,在他的書房會見了一位美國友人戴勒時,戴勒在盯看著主席,一句話都不說,主席見后就說,你為什么老盯看我。這時戴勒說,你具有一付東方人的臉。主席聽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國人的臉,我們可以演各國的戲,包括你們美國人的戲,你們鼻子長,我們可以加鼻子,可你們是演不了中國人的戲,不能把鼻子割掉。這故事說明了什么?等等,使學生聯想到這是講世界人種特征問題。
結束語:
教育是關乎我國21世紀現代化建設能否成功的重大問題,不論政社會還是家庭學校都越來越加重視教育水平的提高。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為將來的建設提供人才儲備,但是在現實的教育體制改革中包括課堂教育方式方法上都需要有極大的改進,傳統的應試教育殘留依然有著極大的影響,分數在大部人老師和學生的眼中依然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素質的提高,將教學放眼于學生的未來,同時加強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積極進取,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愉快的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為我國的未來塑造人才。
參考文獻:
[1]倪侹;中國地埋學會召開春節座談會[J];經濟地理;1983年02期
[2]江山;中小學地理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討論會簡記[J];課程.教材.教法;1983年01期
[3]瞿寧淑;記地理科研教學改革座談會[J];地理學報;1984年04期
[4]黃德芬;當代地理教育的改革及其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1984年01期
[5]吳傳鈞;地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J];課程.教材.教法;198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