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怎樣讓學生自主學習,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動的、創造性地去學習。由于離不開教師的科學指導,所以,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發展需要進行創新,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關鍵詞】“教”師;“導”師;“教”課 ;“導”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边@是我國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師就是傳授知識,解答學生疑惑的人,但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對教師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解答疑惑那么簡單了。21世紀對學生的要求是全面發展。教師也應與時俱進,進行全方位的角色轉換。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所以以往的教學方法已很難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了,那么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們必須當個好“導”師,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變“教”師為“導”師,變“教”課為“導”課,讓學生都當“演員”,學生跟著師“導”的方向走,課堂上有聲有色,教學效果明顯轉好。為使“導”課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就要在下面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一、課前準備
1、備課標——“導”課的范圍
備新課標的過程,也是明確教學目的和任務的過程。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備課標務必找準兩個落腳點:一是找準課標確立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實現程度,即不管是知識的積累,抑或技能的培養,都要切實明確并準確把握課標要求是“領會”“了解”,還是“熟記”“會用”等;二是找準完成課標要求的教材載體。就是通過研究課標,把總目標、總任務一一分解落實到每個單元和每一節課上,從而為整個教學活動找到一個準確的落腳點,確保教學的計劃性、系統性,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教師備課的首要任務是熟悉《課標》,這是“導”課的范圍。一堂課要有其教學目標,不能談天說地,漫無邊際地遐想。
2、備教材——“導”課的線索
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為實現這一目的,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理清教材內容特點,編排次序和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關系,整理出一條條線索——“導線”,講課突出重點,把握難點,學生順藤摸瓜,一個一個解決問題。如在講解九年級上冊歷史《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時,我列出以下線索,把課文內容列成表格讓學生分成4組尋找答案,找出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四個文明古國的地理分布及特點、統一時間、文明標志物、共性等,學生順著這條線進行討論,整理、歸納答案。條理清楚,思維過程一目了然。
3、備學生——“導”課的關鍵
學生是教學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因此,教師在備課時,第一要了解學生對原有知識的預習準備是否充足;新課講授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障礙以及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是否濃厚等。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反應。教學工作是教學內容和具體方法的雙重體現。教師采取何種方法實施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經常深入班級,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及時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第二了解學生個性品質。學生的個性品質包括學生的觀察、記憶能力,思維、想象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接受、處理能力,現代化教學技術掌握運用能力等。還包括學生的氣質、性格、動機、興趣、自信、自律等非智力因素。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了解學生的氣質類型、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智力差異,為發展個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據。第三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充分估計所授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理解“障礙”,從而為難點的突破設置一定的知識“階梯”,讓學生覺得難點不難。第四,遵循認知的一般規律:即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發展到實際階段。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思考題與練習題的準備上都必須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一致。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心中有數,有的放矢,讓學生有成就感。
4、備教法——“導”課的技巧
好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發展和情感的陶冶。目前課堂運用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如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演示法、討論法、研究法等。但是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每種方法都有它的適用范圍與條件。隨著新課標的實施,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已為廣大教師所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了大家最“時尚”的選擇,但也不能什么內容都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同樣是“自主、合作、探究”,我們還要考慮是由學生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還是合作探究。教學方法的效力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選擇和運用。備教法要切中契合點,就是依據教師、學生、教材等方面的不同情況,選擇一種或幾種最能使三者融通的方法,使教師能駕輕就熟,使學生能吸納接受,使教材能化難為易。
二、課堂教學能力的充分發揮——師“導”生“演”
1、導“思”——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對學與思的關系極為精辟的論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多思、深思、善思,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中,讓他們思有所學、思有所得。因此,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給學生明確的“導線”,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思考,尋找各種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運用啟發設問、讀圖思考、列表對比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空間思維、聯想思維、類比思維等多種思維技巧。因為培養思維能力是教會學生“會學”的關鍵。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表達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深入淺出,適當點撥思路,使學生跟著老師的“導線”一環扣一環地去想,去說,去做。
2、導“言”——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币炎约赫_的思維過程、結果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也離不開“導”師的精心誘導。把講臺留給學生,師“導”,生“演”,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使之獲得一種成功的自豪感。如:在講述《法國大革命》中的拿破侖帝國時,學生對拿破侖是英雄還是戰爭狂人爭論不休,我隨機改變教學思路讓學生課堂即興辯論:“我看拿破侖”,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紛紛參與,一個個都成了小辯手,成為課堂的主人。此次辯論學生不僅得出了自己心中的滿意答案,知道了評論歷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3、導“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師生情感的培養,是導“課”愉快成功的保障。如果教師用妙趣橫生的語言,親切慈愛的目光,支持鼓勵的手勢,把學生迎上臺,送回座位,學生就不怕上臺了。學生就會覺得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的。只有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努力創設出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有利于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但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