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智力、人格發展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已經從多方面影響到小學生的成長。本研究旨在通過調查聊城城區小學教師性別結構的現狀,并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最終提出建議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師;性別結構;失衡
一、小學教師性別結構的現狀調查
(一)聊城城區小學教師性別結構的現狀調查
本研究隨機抽查了聊城城區的8所小學,通過實地調查這些小學的教師性別結構的現狀,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
學校名稱男教師數量女教師數量總人數男教師的比例女教師的比例
鼎順小學8495714%86%
東關小學1411312711%89%
河東小學20537327%73%
紅旗小學20567626%74%
育紅小學24598328%72%
北順小學2512815316%84%
新區小學20698922%78%
民主小學308211226%74%
(二)城區小學教師性別結構的比較分析
從以上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河東小學、紅旗小學、新區小學和民主小學的男女教師的比例接近于3:7,這樣教師的性別結構呈現了女性化趨勢;鼎順小學、東關小學和北順小學的教師隊伍出現了嚴重的性別結構的失衡,女教師的比例都高達80%以上,在小學階段,女教師比例的過高會不利于小學生男性性格的養成;只有建設路小學男女教師的比例為4:6,達到了小學教師性別結構的合理標準。這樣才有利于教師隊伍的和諧發展和小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教師性別結構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男女性別差異所產生的“職業性別隔離 ”的心里因素
由于自然遺傳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雙重作用,男女兩性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了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表現不同的氣質。由于男女氣質的不同,在社會職業和勞動分工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性別取向,即所謂的“職業性別隔離”。一般說來,女性大多從事照顧性、服務性、邊緣性、技術性低、無酬或低酬的工作,而男性多從事具 有支配性、技術性、有酬或高酬的工作。在傳統的職業認知中,中小學教師特別是托兒所或幼稚園的保育人員、小學教師等教育工作,主要以照顧性、服務性為主,技術含量不高,報酬相對較低,因而女性居多;而對知識、技術要求較高,獨立性很強的工作,則以男性居多。
(二)性別刻板印象強化了小學教師性別角色定型
性別刻板印象固化了人們的思想,強化了小學教師性別角色的定型。我國父權制主導下的性別文化,對人們的性別角色進行了塑造,形成了社會所認可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在傳統角色定型化教育里,男性應當是強壯的、高大的,他們應該選擇具有高風險但同時也具備高回報的工作。而女性最重要的養育孩子,伺候丈夫和老人,應當溫柔、善良、順從、聽話,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社會大眾傳媒不斷復制和加深性別刻板印象,它使人們更加相信所謂的“事實”,即男性的價值要高于女性,如男性更適合做教授或學校的行政領導,而女性則更適合做幼兒教師。在這種傳統觀念影響下,人們傾向于認為女性只適合從事工作比較穩定的、地位相對較低的職業,而男性則適合從事高難度的、地位相對較高的工作,這既是老師和家長雖然知道小學生成長需要兩性共同教育但卻并沒有強烈要求小學必須配備男老師的原因.
三、解決小學教師性別結構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男性社會成員進入教師群體
提高小學教師的政治待遇,在全社會范圍內真正樹立起崇尚科學、尊重知識、尊師重教的風氣;.提高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取向及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要求教師“安貧樂教”,不計物質利益已經不現實。要讓小學教師職業成為自己滿意的職業和社會羨幕的職業,就要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提高小學教師的職業待遇,政府應以法規的形式確認小學教師的職業待遇,如中小學教師的社會福利優惠、生活服務的優先,以優惠的政策為中小學教師改善住房條件提供幫助等。在教師調動和分配中注意教師性別比例的合理達配,切實提高教師的職業地位,將優秀的男性人才吸引到教師群體中來,改變小學女教師“一統天下”的局面,以利于男女兒童的“性別角色認同”的學習,以及兒童自我性別角色的完美塑造;保證工資的足額及時發放,使廣大教師能安心從教。
(二)培養女教師具有“雙氣質”的理想心理模式
貝姆(Bern)等人認為,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結合形成的男女雙性氣質才是成功者的氣質,才是最理想的氣質。在目前城鎮小學教師性別構成女性化現象短期內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的現實,有必要鼓勵女教師在堅持女性氣質的長處的同時盡可能地汲取男性氣質中的優點,向“雙性氣質”的理想模式努力。小學女教師應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采取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強化成才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獨立代替依賴,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既要扮演好家庭角色,同時又做好一個社會人,盡可能使家務勞動社會化、科學化,騰出時間關心家庭以外的事,開闊視野,增加興奮點。
(三)師范教育招生時應規定男女比例
提出這一對策并非有“重男輕女”的歧視之嫌,而是從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的大局出發,從制度層面克服社會大眾的“女性更適合做教師”的刻板效應的重要手段。針對中師學生性別比例逐漸女性化的趨勢,在招生計劃中就應規定男女比例,當招生時男生比例過低時,可適當降低男生的分數線。當然.并非小學教師群體中男女教師之比為l:l時,才能“達到教育生態環境的平衡,怎樣的性比才是合適的呢?實踐表明男女性比為2:3時就能達到教育生態環境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強海燕.性別差異與教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鄭新蓉.性別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1.
[3]魯潔,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
[4]時蓉華,曾建國.兩性世界——男女性別差異心理剖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
[5]袁振國.男女性別差異心理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
[6]王安全.中小學合理性教師性別結構及其形成[J].教育學術月刊,2012,9.
[7] 王勇.城鎮小學教師性別構成女性化現狀的調查與思考——以甘肅省白銀市4所小學為例[D].陜西:西北師范大學,2001.
[8] 王安全.一個西部縣農村教師結構五十年的變遷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