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語作為基礎教育階段重要學科之一,將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工作中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廣大外語教師唯有不斷自我創新,準確扮演勝任多種教學角色,才能樹立超現代化的外語教學意識。
【關鍵詞】合作者;營造者;探究者;賞識者;促進者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觀念、行為甚至個性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和結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的角色也悄然發生變化。這種角色變化,亦促進新課程下的英語課堂出現了可喜的局面。如何重新定位英語教師的角色,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
一、教學過程中平等的合作者
師生間的合作在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沒有合作的教學難以操作,更談不上彰顯新課程理念了。教師若要成為學生學習平等的合作者,不僅身體要從講臺上走下來,更重要的是心靈要走下講臺,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動,構建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
做平等的合作者,教師微笑的表情、親切的問好、和藹可親的精神面貌在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因為這種狀態會傳遞給學生一種良好的情緒。授課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經常鼓勵學生,在細微之處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寬松和諧、互相尊重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狀態,輕松愉快地學習英語。
教師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是一種啟發,也是一種幫助,又是一種人文關懷。這就要求教師要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做到在與學生的合作中參與,在參與中與學生交流。這種合作,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
二、教學情境的營造者
在傳統教學中,采用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方法。這種方法呆板、枯燥,而兒童又活潑、好動,因此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常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煩心理。《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的“教師應盡量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而任務型教學中,情景的設置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情境是通過教師刻意渲染和營造的,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產生對教育教學內容的積極的傾向,并激起熱烈的情緒投入教學活動的氛圍。因此,上課時,教師要盡量創設多種情境,使學生在盡量真實的動態情景中使用英語,要使學生不覺得是在有意識學習,而是無意識中使用英語完成任務。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壓力、使學生蘊藏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目的。
三、教學改革的探究者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既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更是一種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對于教師而言,這種變革,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學生學習的源頭活水。新課程重視學科間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為應對這種形勢,教師唯有轉變觀念,調整角色,從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轉化為和學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做到在與學生的共同探究中共同發展。
做共同的探究者,要求教師要真正融入到學生中間,用寬容對待每一個學生。由于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其想法與做法有時難免會令我們這些成人難于理解。這時,教師就要多一些寬容,不橫加指責,站在學生的觀點、立場上來看待事情,處理問題。只有教師理解學生,學生才會更加信任教師,進而建立起一種相互信賴的關系,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健康、向上地發展。如在與學生聊天時:“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對這一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出一些現實根本不存在的虛幻的動漫中的動物,對此,教師不指責他們胡說八道,而是微笑地對他說:“I know.very good.”
教師的探究,還要體現在對突發狀況的處理上。如在一節英語活動課上,我用兩條繩子抻開,設計了一條“river”,要求學生跨過去。可能當時兩條繩子之間的距離有點寬,一些學生紛紛落水。這時一名學生嚷道:“Help,help.”我聽見了,把這一突發狀況當作與學生共同探究的素材。問掉在“河”里的學生:“What can you do now?”,不會說“swim”的學生,做游泳狀,我順勢教他:swim。在這種探究活動中,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讓學生習得了新單詞。
可見,教師只有確立與學生共同探究的角色,才能與學生一同成長,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四、學生學情的賞識者
現代教育強調重視、賞識學生,這是每個教師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能不能真正做到賞識每一個學生,還有許多問題值得去探討。做每一個學生的賞識者,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個性迥異的學生,去發現他們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并對自己充滿信心。如我所任教的班級有個名叫珊珊的同學,上課時很少開口讀英語,更不用說與其他同學進行操練了。在課堂上,無論我怎么引導、鼓勵,她就是不愿開口。但后來我發現她的英語單詞寫規范、整齊,句子也符合標準。于是我就在她的作業寫上幾句:“ great!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如果你能開口讀,會更棒!”同時,把她的作業本作為范本,讓全班同學學習。這樣,她受到了我的鼓舞,逐漸克服了羞怯感和自卑感,課堂上敢于開口講,英語口語突飛猛進。
當然,賞識學生絕不能只對其某一個方面的優異行為進行獎賞,而忽略對他其它方面優良行為的獎賞。如起初接任一個班級英語時,我會宣布凡在課堂上回答好的同學將得到老師的獎勵,那就是一朵小紅花。可每每到最后,總有幾個個同學沒能得到小紅花。看到這種情況,我心里很著急,我覺得長此下去對沒得到紅花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打擊。難道他們身上就沒有值得我表揚與鼓勵的地方嗎?經過仔細觀察,我把得紅花的條件放寬:和以前比守紀律的,主動幫老師整理物品的,幫同學解答問題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真正喜歡上了我,也喜歡上了我教的英語。這個簡單的事例說明,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賞識者,就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每一處細微表現。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
五、學生進步的促進者
教育在本質上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會有個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只有自我意識的覺醒,才能釋放個性潛能。所以,教師要重視創設民主教學的氛圍,讓每個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都得到尊重,積極進取,主動學習,做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
總之,新課程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教師只有在這個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不辱新課程的使命,真正做到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充分自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