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閱讀教學,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無論從我國語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方面看,還是從閱讀教學論和閱讀認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一、明確“讀”的意義
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教師必須明確讀書的重要意義。多讀書最大的好處和最突出的優勢是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那么什么是語感呢?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符號刺激所產生的一種直覺。既然如此,我們培養學生的語感就應該從語言文字符號的刺激入手,而“讀”則是最積極最有效的“刺激”。“讀”到了位,學生語感的培養才可能到位,語文綜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二、訓練“讀”的技巧
(一)重視范讀的作用。要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教師的示范朗讀非常重要。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憶法、音像法、看圖法、創設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實用的是示范法。所謂“示范法”,可以由教師范讀,也可以用朗讀磁帶代替教師范讀,還可以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
教師在范讀課文時,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直接領略老師的語氣、語調及表情,進而仔細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如果能經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范讀,就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斷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如《丑小鴨》,當教者聲情并茂地讀到丑小鴨一系列凄慘遭遇時,學生們都為之動容,有的緊皺眉頭,有的屏住呼吸,有些感情豐富的,則為之落淚。
(二)要指導學生讀到位。
1、準確發音,感受音韻。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是運用清晰的普通話語音,把視覺形象變作聽覺形象,生動地再現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也就是說,朗讀的最本質特征是靠聲音表情達意。因此,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是朗讀教學中的基本要求。首先,進行有效地正音。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能夠自覺地運用普通話教學,但學生的朗讀仍存在不少問題,音準方面突出的問題是帶有明顯的方言色彩。其次各種標點都有它們停頓的時間和語調的差異變化。不同的標點的讀法在情感的表達中截然不同。掌握標點符號的朗讀技巧,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聽者會受到美的熏陶。教師要向學生講明常用的標點符合的作用、停頓時間和可迸發的語感關系。
(三)要訓練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想是指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這樣的閱讀基本功必須經過訓練才能逐步形成。宋代朱熹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這里的“心到”就是強調閱讀過程中“想”的重要性。訓練邊讀邊想要把握以下三點:
1、訓練形象地想。閱讀理解很重要的一點是誘導學生把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觀事物在頭腦里進行“還原”,通過“再現”進行“再想象”和“再創造”,從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思維能力。
2、訓練邏輯地想。閱讀理解往往要解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是什么”是指課文寫了什么,景、物、人有什么特點等等;“為什么”是指作者的結論是怎么得出來的。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能使他們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系和邏輯規律。
3、訓練聯系地想。讀書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讀,應該注重方方面面的聯系,如前后課文的聯系,句、段、篇之間的聯系,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等。訓練聯系地想,有利于學生開拓思路,綜合理解,深化認識。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濃郁的課文。在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在朗讀上下工夫,再從事情的結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慘命運和誠實的品格。學生對小珊迪的同情,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認識,同時也發展了思維。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
(四)要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除了訓練“學生讀到位”、“邊讀邊想”之外,一是要善于發現并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的讀書習慣,如唱讀、語速過緩、平淡乏味等等。二是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適當進行圈點勾畫,以把握閱讀內容的重點、要點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難之處。三是要讓學生熟悉了解并學會運用速讀、跳讀、精讀、略讀、賞讀等多種讀法,并逐步學會能夠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來選擇不同的讀法。
三、要及時進行朗讀總結
(一)教師評價。教師評價語言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自己朗讀情況的認識。教師主要用口頭語言對學生的朗讀水平予以評價。從其手法看,有以下幾種評價語:
1、情景語。不采用直接的評價詞句,而是結合課文語境對學生朗讀作出反饋。如特級教師支玉恒老師教讀《第一場雪》,學生第一次讀完后,他這樣詢問:“雪大不大?”學生都說:“不大。”那學生再讀,果然讀出大雪紛飛的感覺。這樣的評價語生動形象,使學生始終處于課文傳達的氛圍中。
2、修辭語。在《閃動的紅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聲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風。”教師在學生讀完后評價:“你讀得也是甜甜的,真好。”這一評價看似隨手拈來,用通感這樣的修辭手法來評價,巧妙地暗示學生讀得柔和,讀出了歡快的情緒。
3、幽默語。它是調節課堂氣氛的手段,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如《全神貫注》中有這樣一句話:……嘴里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一位學生讀得過于響亮,教師聽后說:“你這么讀,好像在跟誰爭吵,哪在說悄悄話呀!”學生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領悟到朗讀此段的處理方法。從評價的內容看,分兩方面:第一是語音技巧評價語。即對語調、停頓、重音、節奏等的指導評價。第二是情態評價語。學生朗讀時的表情、體態也應作為評價的內容之一。除口頭評價外,教師也可借助一些輔助手段協同評價。像體態語,就是通過教師的身體態勢對朗讀中的語音語調變化作形象化的演示。采用符號、圖形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二)自己評價。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學生讀完后,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讀,可以讓學生略有所思。爾后,一遍比一遍讀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樂讀、好讀、會讀。
(三)相互評價。《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語文能力,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局面就會逐漸形成。
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從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的樊籬中解放出來,返璞歸真,把一部分費時費力、勞而無功的分析時間用于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