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還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新型的學習理念,對于新課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及實用價值。二者的融合必能為地理教學研究和實踐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本文從建構主義學習理念與地理課堂教學融合的視角出發,分析其了二者在地理教學中融合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必然性,以及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地理教學的特征,以期為地理教學提供科學、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建構主義;地理教學;融合應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指導下的教學以它自身所具有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在教學中,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更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理念都與當前的地理基礎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與其他學科不同,地理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認識地理事物、地理規律各種關系之間的能力,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之間的對比鑒別和地理成因的推斷能力等。地理學科這些地理基本能力的要求正好是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符合。在地理學習中,學生經常要運用地圖通過觀察、分析、概括得出相關結論。建構主義理論對于地理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地理教學,將更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突出內在教育目的性,強調課堂情境的創設,學習的互動性,以及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指導學生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一、建構主學習理論義在地理教學中的融合
1、建構主學習理論義與地理教學中的融合的可能性
在傳統教學方式中,受行為主義理論影響較多。盲目追求教學設計的客觀性和可控性,忽視了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建構主義成為行為主義教學的輔助工具,在教學實踐中引起不多的關注。在傳統地理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將書本所有知識單純的羅列在自己的教學材料中,如“多媒體課件”中,上課的時候也只顧著照著課件講,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簡單地將過去的“人灌”變成了現代化的“機灌”。可想而知,這樣的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建構主義理論的興起,在地理教學領域的廣泛使用提供了理論指導。建構主義強調情境、合作、會話以及認知的多樣性、具有實踐性、多元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能夠滿足建構主義理論的諸多需求。在早期就有人批評建構主義無法實踐,不能實證,但是現在傳統教學方式的改變和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得主動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思想有了實現的可能。例如建構主義所強調的創設生動、形象的課堂情境,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僅僅只是運用地圖、掛圖、板書板畫等工具,并不能達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生動課堂情境,
《地表形態的塑造》是教學重點之一,由于學生地理空間觀還沒有完全形成,需要在教學中加強直觀教學,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地球地表形態的一個動態過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同時提出觀察重點和要求,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讓學生逐步明確,太陽輻射是地球的能量來源,它為地球提供了熱量基礎。
2、建構主學習理論義與地理教學中融合的必然性
現代教育觀念強調在教育中應用最新的教育理論[2],提升教學效果,強調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個性化特點的研究,重視學習者個性需求的滿足。各種跡象表明,地理課堂教學與建構主義理論在教育領域的融合,不但具備可能性,而且終將成為必然,在地理教學中同樣如此。隨著地理課程在不斷改革,教師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更新,而要將建構主義理念來指導地理課堂教學,并真正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學中去,從而實現地理課堂的高效就必須要結合先進的學習理論的指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恰好提供了一種與傳統地理教學理論截然不同的新式教學理念。另一方面,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使用成為了地理教學中建構主義學習情境的理想認知工具,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因此,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地理教學中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例如:在講授“地表形態的塑造”如果單純的展示圖片,教師不加以引導的話,學生只能看到地球的“表面”現象,如地貌、發育過程,卻并不能分析地表變化進程等現象和成因到底有什么關系。同樣地,僅僅靠講授,而沒有形象的地表形態特征的展示,學生也很難想象出地球表面的各種地貌到底是是什么發生發展的,所以教師需要展示生動的“地表形態”,一邊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主動發現知識建構知識。
3、建構主學習理論義與地理教學中融合的實用性
建構主義者認為,為了支持學習者的主動探究和完成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中要為學習者提供包括各種類型的資源。包括教學資料在內的各種信息化資源。建構主義所倡導的自主建構對自身有用的知識體系理念,將產生強大的教學生命力,甚至可能顛覆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和意義生成的過程[3]。然而,在地理課堂教學環境下,傳統地理教學通常是非情境化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學習過程。通過開展“活動性”教學,可以改善課堂教學環境,提升課外地理教學效果,實現建構主義理論提倡的理想學習效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現實情境中學習,但讓學生總是在具體情境中學習有時又是很難實現的,“活動性”教學開展可以創設出擬真的教學環境,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講解“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時,可以一邊展示不同規模聚落在河流的分布情況,邊解釋聚落分布的特點及河流對聚落分布的的影響,讓學生邊觀察邊總結聚落在主要河流兩岸的分布的規律,然后與學生共同探究“聚落的位置與發展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進行聚落位置的選擇時,在河流的上游和河流中流布局時主要考慮的是什么?而如果分布在河流下游呢?情況又是咋樣?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在當前的地理教學中,自主性學習的理念很早與地理課堂的有效性聯系在一起,這種基于自我建構式的教學和自主學習的理念也已為廣大師生所接受。它給及更多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學習空間、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習得地理知識。這改變了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地理自主學習興趣,提高了地理課堂的教學靈活性,給地理課堂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傳統教學模式對地理教學內容的有效落實,單單在45分鐘的教學中就明顯不夠了。還有很多地理教學內容需要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課堂環境來幫助學生學習,而這些都可以通過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來實施自主性學習來完成地理內容的教學。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建構主義,能夠有效地克服僅依靠課堂來獲得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另外,地理學抽象名詞概念比較多,經常需要借助地圖或者掛圖來進行歸納、理解,實現圖文轉換并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這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從而實現地理教學中最基本的地理理念,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終身有用的地理。實現我國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關于重視地理教學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等地理內容的有效利用[4]:“地理課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為基礎的課程,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地理課程的特點,創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學信息資源,重視開發和應用以“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活動”性地理教學的特征
1、地理學習情境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要創設情境作為學習者實現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5],而活動性教學方式正是需要創設情境尤其是真實情境的最有效的實現方法。活動性教學具有教師為實現教育目標所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地理文本、地圖、地理視頻、等集成的地理資源,信息容量大,表現形式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地理教學可以提供豐富真實的情境,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構建出逼真的學習環境,使課堂生動有趣,易于學生學習和接受知識。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活動性”地理教學能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習者能利用原有知識結構中的經驗,去探索新的知識。
地理課堂教學都在于學習環境的創設。于學生為中心,把教學課堂還給學生。傳統地理課堂由于受條件所限,不能有效的提供實際情境,學習者對相關知識有意義建構不感興趣或者興趣不高時。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活動性”教學的環境中,利用學科的資源優勢能創設豐富的、有意義的地理課堂情境或問題情境[6]。這些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而,從優化教學情境的角度出發,“活動性”教學能夠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情境,促進學習者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
《山地的形成》一課,首先在導入新課的時候,就可以創設一個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播放不同山脈形成的圖片錄像,讓學生感受到山脈景觀的差異,同時充分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然后組織討論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順理成章地進入山地的形成問題的學習。還可以追加播放一些地球火山爆發的現象。
2、學習活動互動化
建構主義特別強調要為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認為學習者與周邊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理解學習內容和建構知識起著關鍵性作用。自主、主動構建新的學習體系支持下的地理教學,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認知手段和學習途徑等,并有助于實現學生學習活動的多樣化、協作化,突破傳統地理課堂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活動方式,而生成一系列帶有互動特點的以活動性教學為媒介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提供各種信息資源[7]。
在講解“山地的形成”時,展示動態“褶曲示意圖”,指導學生從圖中大致從形態上判斷出向斜和背斜,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并且啟發學生分析向斜和背斜形成的原因。然后可以請兩位同學到講臺上,重新展示“褶曲示意圖”,讓兩位同學分別判斷向斜和背斜,并分別說明其判斷的依據。其他同學觀察、思考并及時糾正單純采用從形態上對向斜和背斜判斷中出現的問題。要采用更為科學的判斷方法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對向斜和背斜進行判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氛圍熱烈,學生交流自然,印象深刻。
3、地理學習個性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們以自己的原有經驗為基礎來建構或者解釋現實,由于每個人的經驗都是多樣的或有差異的,對現實的解釋和建構也都是多樣的,因此強調教學和學習方法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活動性”教學和“主動性”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為實現地理學習個性化提供了保障。從多媒體軟件到資源豐富多樣的互聯網絡,以及包含眾多地理知識的實際生活體驗等,都促進了實現地理學習個性化的可能。廣寬的互聯網是一個適合于地理個性化學習的有效工具。有利于實現個性化、多層次、創造性的學習目標。教學空間大,教學資源豐富多樣,個性化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學習者可以有足夠的發揮空間,每位學習者都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愛好,從網上自由選取合適的學習資源,以個性化的方式進行學習。只要具有了“自我活動”意識在真正進行自我體會后所學習到的知識才是有用的地理知識。這也就是建構主義在地理教學中能夠有機的融合,教師利用各種途徑收集教學資料,從而為學生提供信息化資源和學習的方向性,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充分根據自身愛好進行個性化學習,并且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新的知識。
布置《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一課的預習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收集資料,他們認為是由于地球的內力和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地理現象。學生們根據各自的愛好有些同學可能就會收集一些自己喜歡的各種山脈圖片,還有的從網上找到主要受到外力作用而導致地球表面發生變化的各種形態:(海水侵蝕地貌、冰川侵蝕地貌、海水堆積地貌、風力堆積地貌)對各種地貌特點進行比較或者是對各中地貌所起作用物質進行比較,當然也有同學會搜到一些現象是由于內力作用而產生的地貌形態。于是在講解了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的地理現象后,這些學生自己就會發現剛開始找的那些現象其實是受到內力、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從而加深對地球地表形態的塑造的理解和印象。
4、促進高級地理思維技能的培養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促進學生高級思維技能的培養,如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等,而不只是識記等低層次的思維技能。所以,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活動性”地理教學也具備促進地理學習者高級思維技能培養的潛能。
傳統的教學經常把課堂上教師知識的“灌輸”當作是的有效教學的標準,極大否定教學價值[8]。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通過在教師的地理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效地融入“活動性”,互動方式的落實能夠起到積極作用,促進地理學習者高級思維技能的發展,這主要包括了: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維;提供對附加學習資源的接觸;滿足多種學習風格的需要;提升學生的創造性等。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的地理教學中,運用“活動性”手段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因素的發展,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欲,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有了興趣才會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
在這一課中講到“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時,教師可將不同地區的地貌景觀圖片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地表的不同形態產生感性認識,激發他們進一步了解各異地表形態特征的欲望。河流地貌的發育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自然現象,通過補充一些圖片資料、故事等,可以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他們會很想知道這些現象是怎么產生的。此時,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河流地貌是地球內力外力產生的地理現象,全世界各地的河流都有其發育的規律,但也有不同的河流地貌。最后,有興趣的同學便會在課后繼續進一步了解其他地球內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地理現象。
四、結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能夠為地理活動內容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提供理論指導,通過“活動性”而獲得的地理知識所提供與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基礎,建構主義提供理論指導,其為地理課堂的有效提高以及更有效地促進地理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發展。建構主義對地理教學創新實踐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活動課程的有效運用能夠有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二者對于新課程改革中的地理教學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將二者融合在地理教學中,將能更進一步的促進地理課堂的發展,豐富和深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地理學習動機和求知欲,轉變地理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29~139.
[2]盧世倫.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219~221.
[3]郭桃榮.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生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0(6):81~82.
[4]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93~196.
[6]趙秀芳.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地理新課程教學[J].福建地理,2006(6):146~149.
[7]劉正雄.建構主義視野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2011.
[8]張筱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