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了《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以后,我認識到它是一個具有變革意義的課程規范,在其指導下,物理學科的構建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經歷基本的物理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它學科的融合,從而更有利于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追求個性教育,真正做到教育教學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促進各個成長層面的學生都得到良好發展。
以往我們用一張試卷的得分來判斷一個學生的學習,使教學成為“應試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后活動都為考試而服務。因此,傳統的物理實驗教學強調的是程序化和單一的理想結果。學生經常是根據書上規定的實驗步驟進行模仿,按部就班的進行操作,總希望得到與書上一樣的結果。而教師也是以這統一的結果來評價學生的成功與否,這就使學生的學習階段和教師的教學評價象是生產流程線上的質檢一樣,過程和標準是唯一的。我們知道,這種帶有工業化色彩的傳統學習價值觀已經不適合現代的教學需求。這種為“掌握而學習”為“掌握而教學”的現象,是不適應“終生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的。
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對教師如何從事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在《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的內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調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二重視學生在活動、實驗、制作、討論等方面的評價,不贊成以書面考試的形式為惟一的評價方式。
三倡導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具體事實,不過分強調評價的標準化。
在物理的實驗、實踐教學中,要評價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設的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在使用“二期課改”教材的過程中,我嘗試著對其中的一些實驗、實踐活動進行了改革和嘗試,激發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興趣,使學生具備了初步的實驗設計能力,能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再現、優化實驗過程。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并培養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使學生從“個體競爭”走向“集體協作”。
(一)學生分組實驗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的良好機會,從現實的實際情況來看,每學期的實驗數量實在太少,這也是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要求我們要想辦法擴充學生的分組實驗,如光的反射、歐姆定律、浮力、大氣壓強等。只要老師稍作努力,我們就可以把一些演示實驗改成分組實驗,從而通過對規律性知識的驗證、探索和運用達到提高實驗技能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以往的分組實驗更多的是書本實驗步驟的單一重復。老師先講原理過程,強調注意點,學生按程序操作也就可以了。我認為分組實驗應更好地發揮學生地主觀能動行,學生是實驗的主持者,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是什么,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如何設計實驗步驟,這樣做能解決什么問題,造成實驗誤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減小實驗誤差。
(二)課堂演示實驗
課堂演示實驗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進行演示實驗主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二是體現和驗證物理規律和結論。如果是為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演示實驗,要充分利用視覺、聽覺的刺激學生的注意,通過它獲得豐富而具體的感性認識,從而啟發思維。例如,在講大氣壓強時,我準備了一場喝礦泉水的比賽,兩個一次性水杯盛滿礦泉水,分別請兩位同學參與,結果小個子同學先喝光獲勝,大個子同學卻失利了,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刻,大個子同學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吸管被老師動了手腳,扎了好多小孔,在大家的一片歡笑聲中,進入了大氣壓強的學習。只要肯開動腦筋,做個有心人,此類實驗是很多的。對于體現和驗證物理規律和結論的演示實驗,規定一些實驗操作步驟是必要的。因為良好的實驗結果有助于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對主要實驗過程和方法的運用。當然,我們不能只是課本上簡單機械地重復,要注意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理解實驗的原理和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思考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別的方法。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并理解物理規律和結論。例如,在講音調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可以先觀察一些弦樂器如二胡、小提琴的弦,請會樂器的同學演示如何調音,使學生猜測出弦的音調與弦的長短、粗細、和松緊有關。那這三個因素是如何影響弦的音調的高低呢?應該如何設計實驗步驟來研究它們的關系呢?這時,可以引入控制變量的思想,來引導學生設計出實驗步驟,明確實驗結果。對于有些演示實驗,觀察效果不是很好,在條件允許地情況下,除了改成分組實驗之外,我們指導和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對實驗加以改進和進一步的研究。如學生利用去外殼的鋼筆來演示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用筷子下端繞鉛絲制成簡易密度計,用包裝香煙的錫箔和金屬桿制成簡易驗電器等等。
(三)興趣小組活動
課后興趣小組活動是對課堂知識的有益補充,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動手實踐的廣闊天地,能激發學生的靈感,驗證猜想火花。教師應起到指導輔助作用,避免學生無所適從。當然,教師不可包辦代替,讓學生經歷適當的挫折,從而總結經驗教訓,發揮學生的主體創造性,體驗成功的喜悅。興趣小組活動要密切聯系實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在完成“簡單機械”的學習之后,興趣小組開始研究自行車的力學問題。首先,我提出了幾個指導性的問題:
1自行車有哪些部件構成的?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2自行車有哪些部件是利用杠桿來工作的?它們屬于哪類杠桿?
3自行車哪些部件是對摩擦的應用?如何加大或減小摩擦?
4如何利用自行車來估測一段距離?
5體驗自行車在上坡、下坡時的狀態,有哪些能量轉換?
6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自行車的發展史,簡短闡述自行車對我國目前交通的存在意義。
學生通過觀察自行車的構造和工作過程,同時查閱一些資料,結合學過的物理知識,完成了一份實驗報告,雖然不是很完滿,但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感到學習的知識來字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利用興趣小組活動時間帶領學生乘車體驗開車、剎車、轉彎時的慣性;開展小制作活動,學生自制了分度值是cm的米尺、量筒、密度計、彈簧秤等;讓學生自選實驗器材,設計實驗過程,例如,用多種方法測定液體的密度,學生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出了五種方法,并動手完成了實驗和實驗報告。
物理實驗活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現成的教案和教參來指導你如何操作,在實驗活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設計者和參與者,沒有唯一的結論或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好壞,注重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這就要求教師更新觀念,重新正視自身的作用,不斷吸取新知識,熟練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總之,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指導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我們正是以此為最終的教學目標,利用現有的教材和實驗器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達到“授人以漁”和培養能力的目的。真正做到教育教學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促進各個成長層面的學生都得到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