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了較強的自學能力,將來才能獨立地探究新的科學領域,索取新的知識。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必須狠抓“預習”這一環工作。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自己學的過程。經過預習,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鍛煉,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預習是語文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預習的收效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一種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他們認真讀書,積極思維;在聽課的時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確,教師和同學將對自己的解答如何評價,一股強烈的好勝心又促使他們認真聽課。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處于亢奮狀態。學生只要有了動機,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執著追求。
學生通過預習,初步進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學懂,什么地方還不會,心中有數。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難于理解的知識上,而加強了聽課的目的。這樣,在學習中對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聽得更專心。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上課創造了有利的心理狀態,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變被動為主動。可以大大減少教師的無效勞動。
學生在進行預習時,教師巡視了解;預習結束后,教師進行檢查。在這期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教師還可以從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中測知學生的知識基礎。因此,教師就可以抓住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觀主義的傾向。教師針對學生的難點教學,效果也就會更好了。
不安排學生預習,直接進行講讀分析,課堂上往往只須幾個優等生得到練習的機會,大多數學生只是“陪客”。一些后進生還未思考成熟,優等生早已舉手發言,把正確的答案告訴了大家;還有一些懶惰的學生根本當有動腦。吃現成包子的人永遠也學不會做包子,不經過自學實踐,永遠也提高不了自學能力。自學能力低又何來提高學習素質呢?進行了預習,學生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自學提綱,自己動腦動手練習。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學習的素質得到相應提高了。
由于學生在預習中逐步養成了邊讀邊思考的良好讀書習慣,在預習課文中將會發現很多疑問,這些疑問,通過教學有的可能解決了,有的可能沒有解決或沒有徹底解決。少年兒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會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師因勢利導,適當加以啟發與指點,學生就會產生閱讀能力,他們將投入到科普讀物的閱讀中去,這樣,預習就起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預習”這一環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一來,就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二、預習的設計
一個班的學生,就學習基礎和學習的素質來說是有一定差異的,也有共同的弱點。即使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們的內在聯系。反映在閱讀上,理解支離破碎,抓不住重點,深入不下去。針對學生的這個弱點,要有意識地安排預習,讓他們逐步理解體會一篇文章中詞、句、段、篇與中心內容之間聯系。
一個班的學生程度好的學生能自覺運用學到的預習方法按照目標去預習;而閱讀能力差的學生讀書結結巴巴,生字還不會查,文章的段落分不準,主要內容根括不上來。根據這個現狀,要變“一刀切”、“一鍋煮”的做法,對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預習目標。
三、預習的安排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安排預習的呢?一般分三個層次安排預習:第一層:通讀感知。了解課文大段內容,能說出這篇課文寫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順序寫,學習生字詞等。為理解課文作好鋪墊。第二層:再讀理解。弄清文章結構層次,作者寫作思路,找出一些與中心密切相關的句子、段落。第三層:細讀深究。帶著問題細讀課文,理解句子深刻含義;抓住關鍵詞語,用圈劃批注的方法深入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在預習的各個層次啟發學生質疑問難。
預習的好處、預習的重要性以及怎樣做好預習,說起預習,學生往往認為無非就是標好自然段,后面的生字描紅描掉,再請家長簽個名。如此而已。這樣的預習有何效果可言?難怪語文老師都說,每次上新課,第一教時實在是浪費時間,一堂課純粹在為學生預習。高年級的預習,能不能去除流于表面的敷衍性,是不是可以做到更細更深刻呢? 我對班里的學生要求預習做到:讀課文,讀通順為止。至于要讀幾遍,并不強行要求,但是必須要高聲朗讀,對著鏡子讀更好。讀得好,一遍也可以;讀不好,讀五遍六遍都是應該的。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得多了,自然對課文會有大體的初步的了解。讀不好的學生,往往悟性也會稍差一些,反復朗讀,必然能多一些文本收獲。學起來當然會更加輕松一點。對著鏡子讀,其實無非是努力培養他們的自信。
后面的生字自行完成描紅。高年級語文課上再一字一字進行指導,再組織集體描紅已經不現實,課后,甚至預習時就完成這項作業,一是讓學生了解本課生字,二來也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聯系前后記住生字的讀音和字形。在課上進行討論交流,或者直接請同學上黑板默寫,并說說記住它的方法,學生就不會茫然不知所措了。課上再對個別生字進行強調,一起在生字表旁邊再寫一遍這個生字,學生印象就特別深刻,對這個字的鞏固率也必然會有所提高。
標號自然段。這是一個隨手就能做到的習慣。我一再強調,要養成習慣,做試卷也好,看到短文,就花上幾秒鐘給它標上自然段。這會讓大家受益匪淺。課文的自然段,在標的過程中,還要有所警覺,要學會判斷,比較。因為有些課文的段落還是比較有爭議的。
劃出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細心的老師會發現,最近兩年的教本,課后的詞語少了很多,所有詞匯,都靠自己去選擇積累。讓學生預習的時候就劃出新詞,一是便于積累,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有些學生開小差,劃的詞語會是前個詞語的最后一個字和后面一個詞語前面一個字合起來的四不像詞語。
為不懂的詞語找好解釋。新詞會影響我們對課文的理解。當然我強調學生不能依賴字典,不能將字典解釋全盤抄寫在語文書上。第一步應該是反復讀有這個新詞的句子,憑感覺猜猜這個詞語大概是什么意思,實在拿不準的再查字典確認一下。但是我提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才是真正的吸收。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我要求學生在預習的時候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每個人至少針對課文提出三個問題。并把這些問題寫在書上課題處。這一強性要求是為了避免學生敷衍讀課文,死讀書。同時,課上我們還要比一比誰提的問題最后質量!誰能夠回答誰的問題。這樣學習的興趣就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其他稍微差一點的學生也在大家的提問和回答中慢慢找到了一些些學習語文的方法。
預習的時候還要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拓寬自己的思路。所以,還需要學生有選擇的進行搜集資料,以便更好的了解文本。鼓勵大家問家人,去圖書館,這一方面教會了學生“多種渠道學語文”,還使課文得到了延伸。因為課后我們可以很輕松的開展相關知識點的交流。
這個學期針對學生閱讀時存在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們在預習的時候就必須有一遍是默讀,默讀時拿好筆,自由又發現,哪怕是一個新詞,或者是一個多音字,還有,表達方面的一句反問句,一個比喻句、擬人句,中心句,排比句、過渡句……都要在第一時間及時畫下來。讀得越多,會有更多的閱讀發現,我倡導“不動筆墨不預習”。
預習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只要用心,我們就一定能夠找到適合本班同學的方法,從而使每堂語文課更有效率,更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