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方法是為實現教學策略而選擇的一種或者多種途徑,沒有一種方法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各種方法在特定的場合都有其特殊作用,均可發揮其獨特效果。情境創設的方法必須保持思想的開放性,任何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思維的方法均可用于教學中。
【關鍵詞】高中化學;情境教學;創設
一、利用實驗創設情境
對于學習知識的形成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實驗創設情境后教師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容易出現實驗和教學內容脫節的現象,學生只沉浸在“熱鬧”中,完全忘記熱鬧背后的學習目的。利用實驗導課,吸引學生注意,激發探究熱情,解釋學生的認知矛盾,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方法。
案例1:水點燈實驗
實驗準備:酒精燈(燈焰中事先藏入一小塊金屬鈉),膠頭滴管
實驗過程:用膠頭滴管滴一滴水于酒精燈燈焰上
實驗結果:酒精燈被點燃
案例分析:水點燈首先吸引學生的注意,實驗結束后引發學生思考,和已有的認知發生矛盾,繼而思考可能是由于燈焰中有特殊物質存在,若教師告知為金屬鈉時,學生會思考應該是鈉遇水放出的熱量使得酒精燈燃燒,那么,反應之后的產物是什么?緊接著設計產物的檢驗試驗,這樣實驗情境就貫穿于整節課中。
二、利用化學史實創設情境
化學家在科學發現過程中,所遇見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用的方法,會在很大程度上激勵學生的情感以及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在化學物質的發現過程以及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素材,教師在有效利用這些素材時,還可以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化學史實一般是以小故事的形式給出的,形象生動,引人入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積極思考。
案例2:侯氏制堿法的“誕生”
在中國化學工業史上,有一位偉人,他為祖國的化學事業放棄了熱愛的“制革專業”并毅然回國,以自己獨創的制堿工藝譽滿世界,這位先驅就是侯德榜先生。純堿的生產量代表著一個國家化學工業的發展水平,當時傳統的制堿工藝仍然采用比利時工程師蘇爾維發明的方法,即以食鹽、氨氣、石灰石為原料制取純堿,這一工藝流程需要很高的溫度(高溫煅燒石灰石制取C02),對NaCl的利用率只有70%左右,生成的CaCl2作為廢液丟棄,對能源造成極大的浪費,不符合物質利用最大化原則,并且對環境造成污染。侯德榜先生對此制堿工藝進行改造,將氨堿法和合成氨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利用食鹽、氨氣和C02(卻用水煤氣制取H2時的廢氣),同時生產純堿和氯化銨兩種產品,使NaCl的利用率由70%提高到96%,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氯化銨可做農業生產中的氮肥,C02的制取不再是高溫煅燒,而僅僅是廢氣的再利用,整個流程節約了原料,節省了能源,更有利于環境的保護,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
案例分析:案例2中,侯德榜先生為了祖國的利益,為了民族的化學工業發展,應用自己豐富的化學知識,發明了聯合制堿法,這一工藝減少了對資源的浪費,對環境的污染,在教學中教育學生正確應用所學知識,為盡自己最大能力去保護環境,踐行綠色化學的理念,為祖國、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正能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綠色化學教育。
三、利用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在化學課堂上,呈現與化學相關的生活情境,會讓學會生體會到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化學知識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3:會生字的白紙
甲同學手拿一張白紙,對全班同學說要變魔術,只見他用一個黑色的小噴壺對著白紙噴出少量液體,隨即在白紙上出現“請鼓掌”三個字,全班同學驚訝不已。原來他提前在白紙上用米糊寫好了字,等白紙干燥后,字消失不見,小噴壺中的液體為碘水,當淀粉遇見碘之后,字當然就顯示出來了。
案例分析:生活中常見很多與化學相關的現象,如將這些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會使之覺得熟悉、親切、激動。除此之外,報刊、電視、網絡等均可提供豐富的情境素材,若能合理使用,會使得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化學理論知識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利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是情境教學中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四、利用偶發事件創設情境
課堂是人與人思維發生碰撞的地方,會意外出現很多小插曲,若是能發現這些插曲并很好的利用,便可以使之成為課堂情境教學的素材,還可以體現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在這樣一個現實且真實的情境中,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知識。若能將一個課堂偶發事件很好的利用,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案例4:A1(0H)3的制備
教師在講解A1(0H)3的制備時,將氫氧化鈉溶液逐滴加入硫酸鋁溶液中,出現了大量白色絮狀沉淀,此時,教師“不小心”抖動了一下手,幾滴氫氧化鈉溶液又進入試管中,白色沉淀瞬間消失。學生紛紛表示吃驚并不由自主討論其中的原因。此時教師又重新開始實驗,這次是將氨水加入硫酸鋁溶液中,在出現大量白色沉淀后,繼續加入氨水,沉淀不溶解。學生對比兩個實驗,得出制備A1(0H)3的最佳試劑。
案例分析:教學過程具有預設性、生成性、封閉性與開放性,是這四者的一個矛盾體,當“課前的預設計劃”遇見“課堂的發展變化”,教師應能“關注教學生成”、“駕駁課堂生成”從而讓課堂教學呈現出靈動的生機和跳躍的活力。
五、利用問題創設情境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引發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渴望,才能引起積極的思維。問題情境一旦創設,學習者就會積極思考,不斷探索。在情境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內容,創設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最終達到改變思維方式,完善知識體系的目的。
案例5:“天坑”形成的化學原理
近年來,在我國廣西、貴州、云南等地頻頻出現\"天坑”,即具有巨大容積、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的一種喀斯特地形。“天坑”的形成,除了極端天氣以及人為因素如施工、釆礦外,與其地質本身的化學組成發生了變化也是密不可分的。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腐燭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略顯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以下反應而溶解。請大家思考,是什么樣的化學反應使得巖石發生溶解,并最終形成“天坑”呢?
學生討論:得出以下方程式并解釋原因
CaC03+H20+C02=Ca(HC03)2
這樣,不溶性的碳酸鈣轉化為可溶性的碳酸氫鈣,當有河流或者雨水沖刷時,碳酸氫鈣流失,裸露出來的碳酸鈣繼續反應,如此循環,最終使得空洞形成并逐步擴大。
案例分析:案例5中以自然現象為中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設置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環境中,把問題情境生活化,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說明、尋求個性化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六、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情境創設的方法有很多,但每種方法絕不是孤立使用的,不存在適用于所有教學內容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即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一種或者幾種最適合的方法進行情境教學,即使對于相同的教學內容,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
參考文獻:
[1]方學翠;如何創設高中化學課堂的情境教學[J];新課程;2011,4(8)
[2]左京平;談新課程化學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與優化[J];化學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