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數的概念、性質等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及發展智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生對解答應用題感到困難,常出現解答錯誤。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對應用題本身所含的數量關系理解不透,不善于抓住數量之間的聯系,展開綜合與分析;有的學生分析方法未能掌握,因而影響對應用題的整體分析;有的學生思路狹隘,方法機械,遇到順向問題不會進行聯想,遇到逆向問題不會自覺地進行思路控制,更不會進行轉化假設等變通,嚴重地影響了解題的進程;還有的由于學生年齡小,限于生活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對于應用題所反映的生活往往模糊不清,造成解題困難而影響解題情緒,往往感到無從下手而造成列式錯誤,正確率低。如何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呢?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并作為一種普通適用的技術,有助于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而應用題則是數學中的重中之重,掌握它,可以解決關系和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明白數學的定性認識學習應用題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中要努力做到相互理解,視界融合,全息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朋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取的方式為:分組交流、親身體驗、動手操作、自選學習方式、情境教學等等。
二、全面、準確地掌握基本的數量關系
數量關系是解答應用題的基礎,應用題的特點是用語言或文字敘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條件和問題兩部分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數量關系。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過程。學生解答應用題時,只有對題目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學生對題目中的某一種數量關系不夠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數量關系是解答應用題的基礎。什么是基本的數量關系呢?根據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決定了加、減、乘、除法的應用范圍,應用范圍里涉及到的內容就是基本的數量關系。
三、認真審題,提高解題能力
審題是解答應用題的基礎,認真審題是正確解答應用題的前提,通過審題弄清題意,形成題意的清晰形象。但有些應用題在敘述時,較抽象、復雜,因此讀題要作到如下幾點:
1.應抓住體中的關鍵詞和重點詞
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理解數量關系,因此要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關鍵詞,重要句中所涉及的數量關系。如教學“果園里有蘋果樹48棵,梨樹比蘋果樹的2倍還多5棵,求梨樹有多少棵?”這一應用題要抓住關鍵詞、句“梨比蘋果2倍多5棵?!?/p>
2.邊思考,把日常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
應用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來描述的,這些語言中既有明顯的已知條件,也有隱蔽的已知條件。會導致學生的思維障礙造成學生解答的困難。因此應培養學生學會把日常語言轉換為數學語言。如把“三年級有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轉換成數學語言為“甲數20,乙數38,乙數比甲數多多少?”
3.將復雜應用題內容簡化
有些應用題較長、復雜,應引導學生將題目內容簡化,抓住主要矛盾,把與解題有關的數量關系簡化出來,提高應用題解答能力。如“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活動,把一些樹苗分給18個小組每個小組可分到樹苗多少棵?”簡化為“一些樹苗分給12個小組,平均每組分24棵,如分給18個小組,平均每組分多少棵?”通過文字簡化,題意以及數量關系進一步明確了,解題也容易了。
四、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
教室是學生學習應用題的重要場所,野外更是解答應用題的重要途徑?,F在有許多資料表明,一些發達國家的課堂可以設在田野里、大樹下、小河邊……這樣讓學生便于操作,親身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探究。如:在一條長1000米的路旁植樹,每隔2米植一棵,共能植多少棵?這類題目要關系到加“1”的問題,讓他們動手植,親自在數一數,為什么要加“1”,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再遇到這類問題就能很快做得正確。
以上幾點管窺之見,疏漏或缺,不足以概括小學應用題教學法之全貌。但筆者堅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應用題教學工作中,教師只有通過靈活多樣的方法因材施教,努力探尋應用題教學中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興趣,方能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大綱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