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初中數學質量下降,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導致其結果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對其成因分析,結合教學實踐,提出應對方法: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注重概念形成過程,揭示概念本質屬性,構建系統數學知識,形成數學綜合能力。
【關鍵詞】農村初中;概念教學;問題;策略
數學概念是反映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數學知識的基礎,是數學教材結構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數學思想與方法的載體。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前提,概念教學不僅是初中數學學習的基礎,更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重視概念教學是農村初中學校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
但是,《新課標》下的農村初中數學概念教學,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盡管《新課標》強調了概念的重要性和基礎性,但《新課標》理念對概念的教學較以前的教學目標而言明顯淡化,不少教師輕概念、重解題,造成數學概念與實際運用脫節的現象。學生數學概念不清,數學解題能力和數學綜合能力下降。就此問題,很多教育界的同行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討。結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就《新課標》下的農村初中數學概念教學談談我的個人觀點。
一、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初中數學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數學概念,它是建立數學知識結構的基礎。概念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概念、記憶概念并且靈活運用概念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初中學生的數學能力。《新課標》實施十多年來,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在追趕時代的步伐,新課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諸多方面的因素,初中學生的數學成績卻總體呈下降趨勢,站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體會最深,學生數學概念模糊,公理、定理記憶不清,公式、法則不明,造成學生學生數學綜合能力下降,是導致數學成績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里只就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不完全探討。
1、重視概念記憶,輕視概念形成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從直觀感性認識到抽象理性認識過渡的指導,不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只重視概念的運用,忽視數學知識的產生與形成的重要階段,強行地將一些新的數學概念灌輸給學生,違背課改中學生主體性原則,將嚴重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阻礙學生的能力發展。另一方面,許多教師不知如何創設數學概念形成的問題情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開展探索活動。從而導致學生被動的接受概念,死記硬背結論或定義。這樣不利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只能生搬硬套的運用概念解決數學問題。
2、概念教學方法失當,過程簡單
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錯誤理解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以為教師講多了,就違背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講的越少越體現課改精神。因此簡化了概念的教學過程。主要表現為:(1)學生看書后就是例題和練習題;(2)對概念照本宣科,讓學生死記硬背。(3)教學開門見山直接抬出概念。(4)沒有設置問題的情況下學生討論,而教師不作必要的講解與歸納。使學生對概念的本質屬性以及概念的外延模糊,一旦遇到陌生題型就會束手無策,忽視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而最終沒有形成數學能力。
3、新舊概念教學脫節,數學概念模糊混淆
由于教師忽視了在概念教學中同化教學方式的作用,仍然采用單一的、孤立的概念教學模式,為概念的教學而教學,例如:學習“三角形中位線”時,很多學生會把三角形中線與之混淆。又如學習“三角形的重心”時,學生對三角形外心、內心、重心 無法分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能很好地加以區別比較、整合知識,把知識形系統化,造成數學概念模糊,混淆。不利于數學能力的提高。
4、教材體系認識不深,概念教學一概而論
初中數學教材中概念很多,有的概念重要,學生必須理解掌握并運用,有的概念只需了解,少數教師由于對《新課標》的解讀不同,對教材編排體系認識不深,概念教學中分不清重點與非重點,一概而論主次不分,都強行要求學生一字不漏地記憶,嚴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致使學生對數學失去學習興趣,導致教學質量明顯下降。
二、農村初中數學概念教學中應注意的策略
1、概念引入不要脫離熟悉的生活背景
數學概念是反映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概念屬于理性認識,它的形成依賴于感性認識,是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理性認知,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體的感性認識。教學過程中,各種形式的直觀教學是提供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的主要途徑。教師應該在備課階段備好豐富的直觀教學料,引導學生從觀察和分析有關具體實物入手,抓準時機,自然、生動地引入數學概念,揭示概念發生的基礎及實際背景,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對概念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揭示概念的本質和特征,可以使學生較容易理解數學概念。
2、揭示概念本質規律,形成正確數學概念
許多數學概念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講清它們的來源,既會讓學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入概念,對一些感性材料的認識、分析、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就不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可以完整地、本質地、內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對理解概念具備思想基礎,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法。
3、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
數學概念是數學思維的基礎,要使學生對數學概念有透徹清晰的理解,教師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實質,幫助學生弄清一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就是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明確概念所反映的對象。
4、通過概念比較與拓展鞏固數學概念
鞏固是概念教學的重要環節,概念一旦獲得,如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鞏固概念,首先應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導學生正確復述。這里絕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復述過程把握概念的重點、要點、本質特征,復述過程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學生自己的語言表述。同時應注重應用概念的變式練習。
5、加深理解與應用,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教學中注重概念的應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數學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基礎;也只有通過解題運用,學生才能加深對概念的認識,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最終形成學生的數學能力。
農村初中數學中的概念教學,是教師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中應努力通過揭示概念的形成、發展、鞏固和應用的過程,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其他學科一樣,提高概念教學的質量,對提高學生數學運算能力、分析能力、解題能力和數學綜合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