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雙林寺彩塑是中國雕塑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她以巧妙的構思及傳神的人物造型刻畫來打動觀者。本文通過對雙林寺彩塑作品的分析,研究傳統泥塑傳神的精妙所在。
【關鍵詞】雙林寺彩塑;以形寫神;
圖1 雙林寺中的韋馱像
雕塑被人譽為“凝固的音樂”,這就是因為他是以一個瞬間的凝固的姿態,來表達對象的內心活動和情感。但是一件優秀的雕塑作品并不是一個僵死的木偶,在他那凝固的瞬間的動作中,處處能體現出強烈動感,和他內在孕育的生命來。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東晉畫家顧愷之在他的《魏晉勝流畫贊》中提出了“以形寫神”的概念,即用“形”來表現“神”,而神作為人的九中特征: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中的第一位,可見“傳神”在藝術塑造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樣歐文·埃德曼在他的《藝術與人》中也曾做過這樣的論述:“對于任何人來說,色彩和形狀都是有吸引力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通過運動肌對感觀刺激作出反應。大多數人的這種反應僅僅是初期的,僅僅是某塊肌肉的抽動或是難以查覺神經的興奮。而畫家和雕塑家的感覺,發展為更精細的運動反應,并且他們能夠把這些反應表現在畫布上或大理石上。同樣,注視一件造型藝術品的人,也會被藝術品特有的造型價值所吸引,被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所吸引。”(1)在山西眾多寺觀彩塑作品中就不乏那種能夠讓我們體會到深層心理層面上的傳神之感的作品。如雙林寺千佛殿中的韋馱像(圖3-7),“他全身由一條極富有彈力和流動感的主軸線組成,整個身軀外輪廓構成傾斜的銳角三角形,因其頂點在腳部,給觀者在視覺上、心理上都造成一種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穩定感。此外,從韋馱下肢的稍息站立動作到上肢、頭部的側向轉動,再到眼睛的反向側視,在時間上形成了三個具有明顯節奏并富有連續性的動作……”(2)他從頭、胸腔、骨盆到腿的動態形成了一條極富張力的完美的S形曲線,這個動作似乎給人一種,早一秒韋馱動作還未形成,晚一秒這個動作即將逝去的感覺。再看他的雙眸,通過鑲嵌琉璃珠和細部刻畫顯得炯炯有神,機敏的審視著每一個進殿的訪客,活靈活現的將這位英武的佛教守護神刻畫出來。顧愷之在《世說新語·巧藝》中有過這樣的論述“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3)“阿堵”意為眼睛,這就很直接的點出了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若想達到“傳神”的效果對眼睛刻畫的重要性。雙林寺中還有一尊通過眼睛傳神的精妙之作,那就是羅漢殿中十八羅漢的“啞羅漢”(圖2),雕塑家傅天仇老師對這尊塑像曾有過這樣的描述“這座雕像基本形似一座山,首先給人以穩定而靜止的印象,細看則感到精銳之氣上行,內勢集中在雙眼,亮開胸膛的上衣邊沿和風帽前沿連成一長方形,突出頭臉部分,種種技巧都使觀眾集中于頭部,特別是羅漢的雙眼,威猛而有神,有強烈的動感。它與全身的靜態構成鮮明的對照,特大的雙目就似黑夜中的月亮的光輝,挺直的衣紋顯示性格剛勁,平整的外衣和起伏明顯的露胸部分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加強了形象肉中有剛的涵義,符合羅漢信念堅定的特征”(4)這尊雕像塑造過程中并無過多的修飾。但是退遠看整體,他那“心知天下事而艾莫能言”的神情卻直沖入我們的眼簾。妙處其實就在他的雙眸之中,鑲入的琉璃珠的大小不同,眼球轉動的方向不同,視點的不同就凝固了這永恒的一瞬!在考察的過程中,我在一個塑像臺座的下面發現了一尊小塑像(圖3),高不過15公分。雖然塑像的體量很小,本是個很不惹人注目的角色,但是塑造的卻很精妙傳神。塑像塑造的是為佛祖扛須彌座的小力士,他怒目直視入廟的香客,雙臂繃直,身上肌肉飽滿健碩,下肢以一種夸張的有幾許變形的姿態張開,那種忠心護衛佛祖,負重若輕的的神態,真是被刻畫的活靈活現!這些瞬間被古代工匠以一種似乎非常人能及的敏銳的洞察力捕捉了下來,事隔數百年而依然栩栩如生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就在這個凝固的瞬間,創作者與后人產生了跨越時間的心靈共鳴。這種心靈的共鳴也正是優秀的彩塑藝術的價值所在。
圖2 雙林寺中的啞羅漢
圖 3雙林寺大雄寶殿內臺座上的小力士
參考文獻:
[1]歐文·埃德曼,任和譯《藝術與人》[M].北京:北京工人版社,1988年9月:52~53.
[2]王永先.《山西古代彩塑品賞》[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90.
[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8月.
[4]邢永川.《鬼斧神工—中國古代雕刻研究》[M].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