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之下,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對歷史教學需要進行重新的審視。素質教育模式的實施與開展,使得高中歷史道德教育教學成為一個研究的重點。有德才有育,在高中歷史中進行道德教育,可以使高中歷史教育更好地服務于高中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加入了道德教育的內容,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的各個歷史事業可以更好地為高中生所理解。許多教師認識到了道德教育的作用,但無法對高中歷史道德教育進行很好地實施。因此,筆者選擇高中歷史中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滲透;道德教育
胡錦濤總書記曾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道德教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們滿意教育。”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堅持育人為本、道德教育為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充分認識自己已經不是簡單的教書匠,而是青少年靈魂的塑造者,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而作為歷史教師更應該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把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態度放在突出地位,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
1、高中歷史中開展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1是高中歷史教育的重要職責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教育行為實施的重要目的就是對學科知識進行傳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與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高中生歷史教師來講,他們的工作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歷史教學,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認識到社會理想與自己應當遵守的社會道德規范,讓學生掌握做人的原則。歷史學科存在的意義,就是讓高中生掌握做人的方法。偉大的教育學者曾經提出,歷史教學就是讓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了解國家對于他們的期待。因此,在高中歷史中進行道德教育教師是高中歷史教師重要職責。
1.2是滿足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實踐
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與實施,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加強當代高中生人文主義意識的培養與正確民族精神的建立,加強學生人格的強化,向學生傳遞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我國各個民族的風俗與文化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最新要求。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將道德教育內容與高中歷史內容進行結合是滿足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實踐之一。
1.3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受到傳統的教育制度的影響,許多學校以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衡量。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忽略了歷史學科的人文作用,一味注重學生的成績,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為目標進行教學。素質教育模式的提出,使是道德教育教學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的融入成為必然。道德教育會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思想發展方向產生影響,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2、高中歷史中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分析
2.1加強情感素材的發掘
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情感上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接受。學生在情感上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認同,才能從思想上對高中歷史學習內容進行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許多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的善惡有別。歷史事件也是一樣,情感色彩鮮明的歷史事件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素材。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情感的熏陶,與具有鮮明情感色彩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感化,可以激學生的高中歷史學習熱情。學生的情感共鳴得以引發,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形象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建立起情感的震懾。
比如在講解《商朝與青銅文化》的時候,教師可以對青銅文化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向學生呈現許多當時的青銅作品,使學生的好奇心與民族自豪感得到激發。教師可以選擇對青銅文明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的人物進行介紹,讓學生在歷史人物的了解過程中認識到個人價值的發揮對于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在這樣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得到引導,會積極進行個人價值的發揮。因此,教師需要針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真實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對歷史人物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對歷史事件有更有層次的看法。
2.2利用豐富的教學活動進行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
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對于高中歷史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學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個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涉及到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歷史事件的總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針對歷史人物與事件進行探討與分析,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對歷史人物與事件進行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來分析歷史人物與事件,一些歷史人物雖然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也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歷史事件一般都同時具有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
比如在學習秦始皇的相關知識的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意識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積極意義與其為人們帶來的災難。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實施某些行為的時候,多多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有利于高中歷史教學深度的提高,更利于高中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只有道德教育得到落實,高中歷史學科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總之,道德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通過歷史課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黃守襄. 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特點初探[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
[2]許增洪. 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
[3]趙劉強. 歷史教學中的學科滲透[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
[4]伍小燕.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
[5]任小平. 淺談怎樣教會學生學習歷史[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
[6]盧會民. 高中歷史教學之我見[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
[7]馮淑蘭. 《意想不到的一節歷史課》隨筆[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
[8]胡曉鵬.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