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在教育管理倫理中要求管理者必須將倫理道德要求貫穿于整個管理活動的始終,自覺地將倫理道德精神運用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但是在現實的教育管理中,我國的教育管理存在著嚴重的倫理缺位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侵害公正;踐踏尊嚴和漠視生命意義等三個方面的問題。本文將就我國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倫理缺位問題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教育管理;倫理缺位;現實對策
引言:
不管什么樣的教育管理制度,它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倫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教育管理中的倫理道德要求發揮的成效對教育管理的效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重視教育管理中的倫理道德的教育,以便更好地引導孩子對于倫理道德的構建,以完善的人格修養與良好的道德素質走好以后的成長道路,這樣也便于實現教育管理的目標。
一、教育管理倫理缺位的現狀分析
(一)侵害公正
一般來說,公正被公認為是道德的基礎,不以公正為基礎的教育管理難以重建倫理道德。沒有公正就無所謂倫理道德的建設比起空談道德的毫無意義,我們對公正的呼喚來得更實際一些。而公正的產生卻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首先,需要支持倫理道德精神立足的相關制度和政策的建立與存在;另外就是需要人們自身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與倫理精神,尤其是掌權的管理者自身要具備這些,從而起著一個正確地導引。公正的實現需要建立在道德制度確立的基礎上,社會上那些掌握權力能夠改變人們身份和階層地位的管理者本應該是引導公民乃至整個社會向著公正化的道路前進的,現在反而是由于他們阻礙了社會的公正化的進程,導致社會上的各種不公正現象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可以稱得上是社會不公正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我國,許多教育政策的制定就明顯體現了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問題。比如:我國的義務教育中,長時間以來在全國范圍內一直都普遍存在的重點學校和重點班級制度,將學生劃出優劣的等級;在面對決定千千萬萬考生命運與前途的高考制度面前,依然還有著特長生、保送生、免考生的存在以及對優秀學生干部或是三好學生、五好學生的加分政策,這在高考的起點上造成了對其他學生明顯的不公平、不公正待遇的問題。然而,除了教育制度上的這種及其不公正的存在,再加上相關的教育管理者作風腐敗,更有甚者官員觸犯法律、違法,更加劇了社會的不公正現象。要想改變這種不公正的社會現象,需要從個人的倫理道德行為做起。而要想個人倫理道德素質的建立,則需要相關的制度作保障。教育管理失去一定的秩序與規范等各種不正常的現象正是由于教育管理倫理的缺位造成的。而要解決這種現狀,就需要從制度上進行變革,用與之相關的制度與政策進行約束與規范管理行為。
(二)踐踏尊嚴
在現在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踐踏學生尊嚴的現象數不勝數。比如:偷看學生書信、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翻學生的抽屜、書包等等行為,不尊重學生的隱私,將學生的尊嚴任意踐踏。但是,可悲的是教育管理者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在踐踏學生的尊嚴。社會中侵犯隱私時,我們可以運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在學校,學生作為弱勢的那一方,對管理者的這些行為除了接受以外根本毫無其他的反抗辦法。學生的尊嚴得不到尊重,教育管理也就喪失了意義。
(三)漠視生命的意義
現如今的教育管理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或是聽到學生自殘自殺的消息。這種漠視生命意義的現象在校園里屢見不鮮,本來應該充滿生命的活力與朝氣的校園,被各種不尊重生命的氣息所籠罩,各種慘劇時有發生。而這些行為卻都是在法律的邊界之內,需要道德規范加以約束的。因此,在學生的管理上、課堂的管理上以及班級的管理上,要充分表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讓學生的身心愉悅、在一個輕松地環境下學習生活。而目前,我國的教育管理卻是存在著各種不道德的行為與倫理喪失的情況,使得學生輕視生命的現象經常發生,成為社會上人們普遍議論的話題,受社會詬病。
二、教育管理倫理建設的現實對策分析
(一)發展教育管理倫理學科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倫理建設,首先需要發展教育管理倫理學科。將教育管理倫理作為一門學科納入學生的學習內容中去,讓學生對倫理道德建設重視起來。對于國內外不同的環境,教育倫理管理學科發展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對此比較重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課程具體的細化到了教育政策倫理。教學倫理和教育領導倫理等各個方面的分門別類,這些課程的設定是有利于提升我國教育管理的道德實踐水平。但是,在我國由于沒有引起先關的管理部門的重視,對教育管理倫理學科的設立還停留在最基本的建設階段。這就需要我們從最基礎的對象與任務的確定以及概念的界定入手,對教育管理倫理建設進行制度上的完善。
(二)建立教育管理倫理法律框架
彌補教育管理倫理的缺位,還需要建立教育管理倫理的法律框架,通過法律的手段施以保障。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為學校的管理提供明確的道德理論標準,并對此進行強制性地執行與實施。一般來說,法律制度得以成立是因為這種要求符合大多數人的行為體現。這樣運用法律的手段來保障學校教育管理倫理的執行,會使整個教育過程更有成效許多。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獎倫理道德的相關要求納入法律體系,運用法律的手段進行保障其運行與實施。越是文明的國家,對倫理道德的建設就越是重視。運用法律手段保障教育倫理道德建設,實際上就是借助法律的手段保障道德建設不被破壞。落實到實處,及時需要像《校長倫理行為規則》這樣的制度的建立,成立有關教育管理道德的機構,對此進行監督管理,運用法律來確保其實施。
(三)建立健全管理者的責任機制
倫理道德有它自身的復雜性,比如它的不可預測性和無規則性、多元化等他點,導致在管理倫理法律的制定中都不能將那些存在的倫理道德問題都列入其中。因此,這就需要管理者在建立法律制度進行法律保障的同時,還需要加強教育倫理管理的制度完善,健全管理者的責任機制,從而保證教育管理者的日常行為有一定的制度上的約束。倫理精神和道德規范只有形成制度與體系,才能保證它的執行力度。而建立健全管理者的責任機制,對于規范教育管理者的道德行為是有著很好的約束作用與督促作用的。
結語
教育管理倫理的缺位正是需要一系列的制度體系來加以保障確立的,無論是發展教育管理倫理學科、建立管理倫理法律框架,還是健全管理者機制,都是為了確保教育管理倫理制度的正常運行與有效實施。相信通過本文的分析,對于改善當前教育管理倫理的缺位情況,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郅庭瑾.論我國教育管理倫理的缺位與現實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06,10:5-9.
[2]吳寒.淺談教育管理倫理的缺位與現實對策[J].藝術科技,2014,01:313.
[3]劉世清.我國教育政策倫理的缺位與現實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10,02:5-9.
[4]李迪.教育管理中的倫理研究[J].成人教育,2013,09:71-73.
[5]李欣閱.我國教育管理倫理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07:30-32.
[6]戚建.教育管理研究理論思維探論[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