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其特征主要表現為:文化程度相對較高;消費觀念更加開放;生生活目標明顯轉移;生活方式差別顯著;維權意識不斷增強。這些特點對以理解以新生代農民為主體的農民工群體的發展變化以及提出相應的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對策建議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生活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數量超過1億人,逐漸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所顯示的主要特征開始逐漸成為農民工群體整體上的主要特征。因此,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對于理解農民工這一群體的發展變化以及提出相應的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對策建議是十分重要的。同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征:
一、文化程度相對較高
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在20世紀80年代從農村外出務工經商的勞動力中,小學教育水平的比重分別高于文盲、半文盲、初中、高中、大專的比重。而從20世紀90年代起,則是初中教育水平的比重最高。根據抽樣調查,1986年農村外出勞動力中,小學教育水平占37.2%,初中占21.2%。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末期,農村外出務工經商的勞動力中,初中水平的比例上升到50%以上,且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另有調查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中接受過職業培訓的人員比例達到36.9%。比老一代的22%高出14個百分點。所以,與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多數人都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職業培訓。這不僅使得他們具有一定文化知識,也使得他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過報刊、書籍以及網絡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來為自己服務。
二、消費觀念更加開放
統計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會把錢花在諸如電器、手機、電腦、網絡、服飾,甚至汽車和房子等很多方面。據2007年的調查顯示,受訪農民工中有1201人擁有手機,占66.13%,11.29%的人擁有電腦,31.3l%的人去網吧上網。其中,新生代農民工中的比例較老一代農民工高出很多。另外,從一些調查數據中可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用于娛樂和改善生活質量方面的消費比例顯著增加:每月用于購買音像制品及其他文化消費的費用占到了總收入的22%,遠遠高于老一代農民工的4%。而在消費的理性與非理性測量上,新生代農民工對于消費產品獲得性欲望顯著提高,模仿性強,攀比心理上升。在回答是否有過因攀比和面子而進行消費的事情時,有56%的新生代農民工有過這樣的經歷,有44%的新生代有過借錢購買自身條件不足以購買的商品的經歷。而老一代農民工這兩項的比例僅僅為17%和7.8%。
究其原因,由于新主代農民工大多從學校畢業就直接進城打工,或是從小跟隨著打工的父輩在城市成長,城市人的消費觀念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觀念影響很大,因此其消費觀念更加開放。這同老一代農民工進城打工掙錢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掙了錢最后要回到農村去觀念明顯不同。
三、生活目標明顯轉移
統計顯示,近87%的新生代農民工不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不再愿意以農業生產方式作為自己主要經濟意義上的生產方式,而老一代農民工大多仍然愿意選擇農業生產方式作為自己主要的生產方式(67.24%)。有72.3%的人認為,即使在家鄉務農收入與外出務工經商的收入差不多,他們也選擇外出務工經商,只有27.7%的人選擇在家鄉務農。其他相關的研究表明,年齡越輕,越是傾向于長期在外發展。另據一項“您想在城市定居嗎”?的調查顯示,50歲以上的農民工只有15%的人想在城市定居,40-50歲的為21%,30-40歲的為37%,20-30歲的為45%,20歲以下的高達61%。這充分說明,在新生代的農民工中,生活目標明顯轉移。這些數據表明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長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沒有什么務農經歷,因而他們沒有父輩那么強烈的鄉土情結。比起父輩,他們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對于城市的依賴感和歸屬感要遠遠大于農村。
四、生活方式差別顯著
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在閑暇娛樂活動的選擇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有了與老一代民工截然不同的閑暇娛樂方式,新生代農民工選擇比例最高的分別是上網(28.8%)、聽音樂(26%),而老一代農民工在這兩項上的選擇比例卻僅為2.9%、6.8%。老一代農民工選擇比例最高的看電視(37.1%)這一項,新生代農民工的選擇比例為17.9%。還有調查顯示,在回答“如果目前有一筆錢,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時,有27.9%的人說“讓自己繼續上學”,有17.8%的人選擇 “在城市購買房子”,“準備回家鄉建造新房子”的人占15.3%,11.4%的人選擇“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15%的人選擇“其他”。
上述數據都表明從生活方式的變化看,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在娛樂活動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新生代農民工從小接觸的多是城市的大眾文化,他們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對較小,日常穿著、談吐以及生活習慣基本都與城里人一樣。受城市的大眾支化和流行時尚文化的影響,他們也像城市人一樣重視享受生活。
五、維權意識不斷增強
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工人階級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漸演變為工人階級的主力軍。然而與城市的工人相比,這些農民工做同樣的工作卻往往是同工不同酬,農民工的收入和工人的收入差距很大,農民工務工月均收入只有職工工資月均收入的六成左右:而且隨著年份的累積,全國職工工資的增長幅度約為29%,而農民工工資的增長幅度僅為18%。此外,大多數農民工少有節假日,不被尊重,甚至嚴重受到歧視。不少企業也沒有為他們提供相應的保險和社會保障。大多數老一代農民工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對于這類不公正待遇往往是逆來順受、能忍則忍。
而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在不斷加強。深圳東莞塘廈鎮的調查分析顯示,99.3%的人感覺在城市打工遭受了歧視73.62%的人認為政府應該保護他們的基本權益不受損害,41.72%的人有加入工會的愿望,100%的女性都知道婦聯可以起到保護婦女兒童權益的作用。顯然,新生代農民工在遇到矛盾時,很難會像父輩那樣忍氣吞聲,他們重視自己的尊嚴和自身付出得到的回報是否合理,沿海地區的民工荒是新生代農民工維權意識萌發的最好寫照。面對不公正的待遇,對法律知識有一定了解的他們也會運用合法的手段討說法。新生代農民工正不斷通過合法的手段和自身不懈的努力,維護自己的權益。
總之,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顯示其與城市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于城市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重要的是,同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見識比較多,維權意識也比較強烈,而且大都不準備回到農村老家。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繼續按照以往的不公正作法對待新生代農民工,比如在同一城市當中對于新生代農民工和城市職工人為劃定的社會排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等歧視性的勞動待遇等不公正的行為,勢必會引起新生代農民工的不滿,容易使之喪失社會歸屬感,并使之產生強度較大的相對剝奪感。
本論文是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課題“關注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提高石家莊地區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質量的對策建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是:JRSHZ-2014-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