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灌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的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形成歷程,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對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意義重大。
【關鍵詞】灌輸;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形成歷程
一、“灌輸”的含義和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
“灌輸”從詞源學的角度講,只有“輸送”的廣義含義,沒有“強制性輸入”的意義。“灌輸”一詞源于拉丁文“inculcatus”,在漢語中,“灌輸”在《辭源》中的解釋是“灌注輸送”,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把流水引到需要水份的地方”,引申意為對思想和方法的輸送。”《教育大辭典》解釋為“從外部輸入某種思想,相對于自發論而言”。“灌輸”有搬進、搬入、移入的意思,又指加入、添入、充滿。可見,詞源上,灌輸只有輸送的意思,卻沒有強制性輸入的意思。
“灌輸”從思政工作者工作用語的角度講,也只是輸送、注入的意思。灌輸和灌輸教育主要指通過各種方法,不斷地向工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灌輸是我們黨思想政治宣傳工作中的一種最基本方法、是黨的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灌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宣傳的重要理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是一種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指導革命實踐的理性認識和理念。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改革、發展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和群眾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是把正確的理論轉化為巨大物質力量的有效途徑。
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向工人群眾灌輸他們原本不了解或不具有的先進的無產階級意識。二是引導工人群眾善于從工人階級的角度去認識問題,認清社會生活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引領無產階級完成歷史使命。當代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發展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教育的主要內容有: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特別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二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三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
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包括文字、語言、形象等多種形式。文字灌輸包括以報刊、書籍、以文字形式發出的決議、公文、指示以及板報、標語、傳單、廣告等。文字灌輸的特點是,直接傳播思想觀點,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表達的思想準確、嚴密、精練、規范、容量大。語言灌輸如報告、演講、答辯、咨詢、座談等。語言灌輸的特點是對象明確,有特定的環境和直觀的表達方式。形象化灌輸主要是通過電影、電視以及文學藝術手段吸引人們,促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得到提高。這是一種最有感染力的灌輸形式,特點是直觀形象化,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思想觀點,使各種層次的人都能接受。
二、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灌輸概念:“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萌發
馬恩首先提出了灌輸的概念。1844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先進理論不會自發產生,共產黨人必須加強對工人階級的思想理論灌輸。同年9月,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談到反對“把庸俗習氣灌輸到共產主義運動中去”,使用了“灌輸”這一概念。12月,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上發表文章指出:“請允許我提一下優秀的德國畫家許布納爾的一幅畫;從宣傳社會主義這個角度來看,這幅畫所起的作用要比一本小冊子大得多……這幅畫在德國的好幾個城市里展覽過,當然給不少人灌輸了社會的思想”。1875年,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批評了愛森納赫派領導人“歪曲那些花費了很大力量才灌輸給黨而現在已經在黨內扎了根的現實主義觀點”。
恩格斯在1887年致弗·凱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寫道:“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愈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愈多由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愈會深入他們的心坎”。可見,在向無產階級傳播科學理論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首次使用了“灌輸”這一概念,也從多角度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基本思想,這些論述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萌發
三、俄國革命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科學化闡述
考茨基首提“外部”灌輸說,為“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科學化做出了重要貢獻。1888年,考茨基參加奧地利社會民主工黨革命綱領《加因斐綱領》定稿工作,明確在無產階級政綱中接受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向無產階級灌輸科學社會主義的觀點,指出: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就是把認識無產階級地位及其任務的意識灌輸到無產階級當中去。1901年,考茨基在《新時代》上發表文章,對“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論述,一是社會主義意識不是無產階級斗爭的必然的直接的結果,社會主義意識不是從無產階級斗爭中產生。二是科學社會主義意識,只有在深刻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出來。三是社會主義意識是一種從外面灌輸到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去的東西,而不是從這個斗爭中自發地產生出來的東西。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做了全面系統、具體生動的闡述。1894年,列寧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中明確提出,應該把馬克思主義通俗理論灌輸到工人中去。1900年,在《我們運動中的迫切任務》中,他明確指出:“由此自然產生出俄國社會民主黨所應該實現的任務: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性灌輸到無產階級群眾中去,組織一個和自發工人運動有緊密聯系的革命黨”。列寧認為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灌輸到無產階級群眾中去,是組成革命政黨進行革命斗爭的重要條件。列寧還提出了灌輸的內涵。1902年3月,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說:“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
列寧在《怎么辦》等篇著中闡述的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進一步深化了“外部”灌輸說這一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核心。首先,工人不能自發地產生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革命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其次,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的創造和傳播,是革命知識分子的神圣使命。再次,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最次,資產階級思想的優勢,使得工人階級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得不堅持灌輸理論和方法,不進則退。最后,工人階級的根本經濟利益只能用政治改造來實現。
斯大林堅持“外部”灌輸說和工人運動“社會結合”說的觀點。他指出:“社會民主黨的責任是把社會主義意識灌輸到自發的工人運動中去,把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因而賦予無產階級斗爭的社會民主主義的性質”。他還指出,“工人階級當它還是工人階級時,是不能領導科學、推進科學并科學地研究歷史法則的”。斯大林認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要在工人階級中生根發芽,并真正地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就必須把它從外面灌輸到工人階級中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M],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版.
[3]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選[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