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使因特網技術在世界飛速發展。進步的科技給大學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本文介紹了網絡對大學生的正負面影響。對大學生網絡生活既要預防又要干預,要在預防的基礎上對網絡成癮的大學生進行干預,對其采取一些干預措施。同時對于網絡校園規范也需要做出一些改變。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影響;多重效應;大學的對策
互聯網是20 世紀最重要的一項發明,也是21 世紀最重要、最普遍的信息載體.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大學生又首當其沖地成為網絡沖浪的主力軍,網絡在改變著當代大學生學習、思維和生活的模式,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必須研討網絡社會條件下大學生思政工作的特性和規律,展開大學生網絡思政工作。
1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
1.1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正面效應
(1)網絡文化給大學生思想的正面作用網絡文化的交互性促進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解放,使大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他們的自我價值可以得到實現。在網上,大學生則可以索取所需知識、信息,在主動、積極、放松的狀態下自由獲取信息,主體性得到大大增長,能動性得到發揮。
(2)促進學生開放精神的樹立。網絡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以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向學生適時地傳播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及價值觀與行為規范,使青年人在一個比以往更加廣泛的社會環境中積累社會知識,發展和形成自己的個性,順利參與社會生活。
(3)互聯網促進了大學生學習、生活和生長方式的改動,有應用于構成德育合力。網格正成為大學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高校德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高校是大學生德育的主力軍,但獨木不成林,它還需求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協助和參與,才干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網絡技術,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長能夠對子女的在校狀況了如指撐,社會信息及時傳到學校,有利于學校和家庭、社會的溝通,從而把學校、社會和家庭嚴密聯絡起來,構成一股合力,共同搞好德育工作。
1.2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負面影響
(1)利用網絡逃避生活中的困難和現實,宣泄緊張和壓抑情緒。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未成熟,有的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或者當自我設計的理想人生與現實難以達成一致的時候,不去積極處理和解決自身的問題,而是借助上網、玩游戲來擺脫煩惱。
(2)易產生自閉傾向,沉迷網絡游戲容易產生自閉傾向?,F在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本來就很少與他人溝通,如果沉迷于網絡游戲,患“網絡游戲成癮癥”可造成人體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發緊張性頭疼、焦慮、憂郁等,不愿與人交往,會更加缺乏人際交流而產生自閉傾向。由于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左前腦發育受到傷害后,會進一步影響右腦發育,處于亞健康狀態或直接導致心理障礙。更為嚴重的是,暴力互動游戲容易誘發未成年人的沖動,近年來因為游戲中的小爭執引發現實沖突的案例已經發生多起。
(3)信息垃圾的出現也弱化了大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意識。有關專家調查,網上信息47%與色情有關,六成左右的大學生曾在網上無意中接觸過黃色信息。還有一些非法組織或個人也在網上發布擾亂政治經濟的黑色信息,蠱惑大學生。這種信息垃圾將弱化我們的思想道德意識,污染我們純潔的心靈,并誤導我們的行為。
2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2.1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預防和干預
(1)在入學前對大學生進行測試普查,要特別注意有自閉人格特質的大學生,在入學時對她們進行心理測試,對具有易形成網絡成癮人格的同學做好記錄,對他們要加以留意。
(2)多組織一些參與面較廣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以減少他們上網的時間。走出網絡、融入集體,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展現實世界的友誼,避免對虛擬友誼的過度依賴。例如鼓勵當事人多參與社團、聯誼活動、地區性人際成長團體,或者是協助當事人找尋合適的支持團體,有助于當事人減少對網絡的依賴。
(3)興趣替代法。替代法是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培養業余興趣如讀書、聽音樂、打球、游泳、散步。減緩當事人對網絡的依賴程度。
2.2 大學如何開展高校網絡德育教育
(1)增強網絡管理,促使大學生合理、有節制地運用網絡。大學生的認識和控制力都比擬弱,極有可能在網上喪失自我而做出冒犯法律、違犯道德之事。對大學生上網停止恰當管理和干預是很有必要的。學校應制定標準學生上網的條例和守則,對學生上網的機房、圖書館、實驗室要配有專兼分離的的網絡管理人員停止臨督管理,發現問題及時遏止。同時增強對學生寢室和學校周邊網吧的管理,從基本上改善學生上網的時空社會環境。
(2)重視校園BBS站的輿論引導。目前,許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站,上面往往粘貼一些學生在現實中不愿說、不敢說的意見,甚至還出現人身攻擊或某些內容不健康的文章,對此,除了加強對BBS的監管外,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密切關注,正確引導。為此要堅持三條原則。第一、及時性原則。對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各種BBS的焦點輿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能做出及時反饋,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第二,正面性原則。對提問者,堅持言之有據、評之有理的要求,即有問題可以提,但表達要適度,言辭要懇切,歸根結底是要解決矛盾而不是擴大矛盾。第三、柔和性原則。以一種寬松的態度、柔和的手段來進行交流。既要理直氣壯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讓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和風細雨式的方法卻常常能潤物無聲,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選準切人點,抓住著力點,讓工作事半功倍。
(3)針對網絡社會給大學生思政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應戰,構建大學生網絡思政工作新格局。抓住網絡能為大學生思政工作提供豐厚資源、無限時空的機遇,擴展并延伸思政工作的時空,擴展思政工作的掩蓋面,加強其時效性,消弭思政工作的盲區和空白;借助多媒體技術,極盡可能地向受教者提供信息,并引導其正確選擇信息;應用網絡信息技術;將傳統的思政工作辦法現代化;自創網絡集學問與文娛于一體,為人們所喜聞樂的方式,充沛應用網絡將思政教育內容設計成吸收人、教育人、文娛人的易為大學生承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