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間,盡管局部改革還在推進中,但國企改革總體停滯,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倒退。《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簡稱《決定》,下同)再次確立了國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這實際上是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啟。都說中國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現在該啃“硬骨頭”了。在我看來,經過30年的改革,國企改革還有四塊“硬骨頭”要啃。
發展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決定》指出: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企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混合所有制”概念一經提出,立刻成為了熱門話題。大家都希望“混合所有”能給國企改革帶來“鲇魚效應”。究竟什么樣的“混合所有”才能實現國企市場化的要求?《決定》提出“鼓勵發展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從中央到地方,國企分了若干層面,究竟在哪個層面上的“混合”才符合效益原則、真正能實現《決定》提出“混合所有”的初衷?其實,這些疑惑歸根結底,核心只有一個——合理的股權結構才是國企體制、機制真正市場化的關鍵,而這也是經過國企改革、改制多年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真理。
國企的市場化就是要解決國企經營方式和國企體制、制度的市場化這兩大問題。經過30年的改革,國企經營方式市場化已經有了很大改觀,但國企體制、制度的市場化還遠未解決。央企的許多上市公司雖然已經實現混合所有,但由于國有股一股獨大,體制、機制與原來的國企并沒有多大區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從股權結構的改變做起。
從統計數字上看,央企的“混合所有”已達52%,但天花板并沒有改變。央企的母公司仍然是國有獨資企業,地方國企亦是如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國企的體制、機制問題,就必須首先把完全競爭性領域的央企、地方國企母公司改制成為“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這將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另一個關鍵是怎么個啃法?如何來把握股權結構控制這個“度”?
符合“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股權結構有兩種情況:一是非公有制資本加在一起大于公有制資本,但公有制資本仍然是單一大股東;二是非公有制資本不但總體上大于公有制資本,而且成為單一大股東,國有資本是參股股東。真正能實現“混合所有”、“鲇魚效應”的股權結構方式顯然是第二種。
《決定》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國有出資人機構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是一項重大的變革。在“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里,國有出資人機構如何從“管企業”變成“管資本”呢?具體來說,就是國有出資人機構作為參股股東不再能決定企業經營者的選聘;不再能決定對企業的考核指標及考核結果;不再能決定企業管理人員的薪酬水平及企業的工資總額;不再能決定企業的投資方向;不再能決定企業的重組并購;不再能決定企業的退出方式。由此國企才能真正市場化。
完全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股比例下降后,其釋放的空間能給民營資本、管理、技術骨干為主的員工資本、外資資本帶來更多的機會,這些新鮮要素的引入對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有著積極的意義。上一輪國企改制的許多案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例如,長沙友誼阿波羅公司改制后,從一個快要倒閉、資產僅剩2000多萬的國有小企業,發展成為了資產規模八九個億的上市公司。國有股從原來的100%下降到目前的28%,但對應的股權價值卻高達12億,國有資產增值了幾十倍。如果沒有股權結構的改變,這樣的變化難以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國企改制為“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后,國有股不再是大股東,但必須要有負責任的大股東。目前國有企業最大的問題是“無人負責”。在現有體制下,盡管絕大多數國有企業的干部職工對工作認真負責,但仍然“無人”能對國有企業的經營后果承擔直接的經濟責任。負責任的大股東可以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但要對企業的經營結果承擔責任。甚至可以試行有限合伙,讓負責經營的大股東承擔無限責任。這個做法許多企業實行過,效果很好。總之,要有人承擔最終責任,這也是國企改制是否成功的關鍵。當然,改制后的企業股權結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要服從市場競爭的需要,一切以市場為導向。
國企改制,西方國家講“私有化”,我們講“民營化”、“市場化”、“混合所有”。兩者之間有共同點,也有區別。中小國企民營化,大國企市場化、混合所有。這樣的做法符合國情,符合現實,也可操作,行得通。大型國企“混合所有”,可以實現兩個體制的優勢互補,兩個體制的劣勢對沖。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以“混合所有”的方式對中國水泥行業進行的整合印證了這一點。
允許員工持股
《決定》指出: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
這一規定意味著企業將形成三元股權結構:國有股、民營股、員工股。三足鼎立,相互平衡,相互促進,發揮各自的優勢。
員工持股的本質是以管理、技術骨干為主的員工持股,而不是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福利享股。在美國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白領、藍領員工持本企業的股。我們是人民的國家,更應該理所當然地實行員工持股,但關鍵是要找到平衡點。
員工持股的難點在于,有人擔心是否會由于內部人操縱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是否會導致企業急功近利吃光分凈,是否會小富即安,是否會將企業封閉起來,抵制外來資源的進入,等等。
實踐告訴我們,目前國企改制的法規已經比較完善,只要規范運作,可以做到防止大的國有資產流失。在混合所有制基礎上推進員工持股,前提是要引入民營資本,三元股權結構可以防止管理層內部人控制。市場可以找到資源配置最好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國企改革大的原則包括:完全競爭性領域“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制企業”中國有股持股上限,應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明確。若由國資委主導制定改革方案,部門利益在所難免。總之,裁判員、領隊和運動員一定要各司其職。國資委應是改革方案的執行者,而非方案的制定者。
資不抵債國企的市場化退出
《決定》指出: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完善企業破產制度。
目前經濟周期處于下行階段,一些國企出現了嚴重虧損,甚至資不抵債,而且虧損額動輒幾十億、上百億,這樣嚴重的虧損前所未有。令人不解的是,盡管2007年出臺的《破產法》早已明確規定了破產清算和破產重整的法律界限,但一些國企仍以各種理由找國資委、找政府補虧,這是改革的倒退。
因此,在這一輪改革中,資不抵債的國有企業能否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退出,能否依法破產,或清算,或重整,不再由政府托底、買單,關乎國企改革的成敗。
在實踐中,依法破產,按照市場化方式獲得重生的企業有很好的范例。地處西北戈壁的“中核鈦白”作為一家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兩年ST之后,通過破產重整實現了鳳凰涅槃。通過企業改制,實現了兩個置換:股權置換、職工身份置換。這樣的改變為企業贏得了再生。
國企社會職能剝離
國企改制還會涉及企業社會職能的剝離。這是上一輪國企改革的遺留問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一些大型國企退休職工沒能像民企、外企退休職工一樣進入社會、社區管理。始終是企業自己抱著,將來這些職工的歸屬和安置會是一個大問題。例如,鞍鋼需要安置十萬退休職工。在這個問題上,現實情況是地方政府不愿意接,職工也不愿意走。不提出解決方案,始終會是一個“雷”。可操作的方向是從時間上劃斷,以實行勞動合同制為界限,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要早下決心。
此外,國企還有大量廠辦大集體企業沒有改制脫鉤。僅鞍鋼就有十萬集體職工,涉及全國將是幾百萬集體職工。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是真正的弱勢群體。如何安置好這些集體職工,給他們一份有尊嚴的生活是一大難題。
國企社會職能剝離取決于地方政府的態度和積極性。當然要有改革成本支付。從目前財力來看,除少數地區外應該不是問題。關鍵是地方政府是不是真想解決問題。應該像考核GDP一樣將改革目標列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不然改革僅僅是一個神話。
結語
當然,國企改革遠不止這四塊“硬骨頭”,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這些“硬骨頭”的存在,既有觀念、利益的問題,也有政策、成本的問題,要真正把這些“硬骨頭”化解掉,任重而道遠。國企改革是一場攻堅戰,但我們要相信市場的力量,市場力量之大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