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30年間,包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臺灣和東盟國家在內的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都實現了驚人的經濟增長,增強了競爭優勢。以韓國為例,1980年的名義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還不到1700美元,但到2012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2.2708萬美元。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估計,到2040年,韓國的人均GDP將名列世界第六位,達到14.5321萬美元,超過澳大利亞、荷蘭、英國和美國。
對亞洲經濟體而言,實現有活力的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場的開放。以自由貿易原則為中心的發展戰略,讓這些經濟體獲得了更大的市場準入、更高的生產力和增長率,同時也讓數百萬人擺脫貧困,提高了生活水平,最終讓整個經濟主動適應了全球市場。
亞洲經濟體的前景仍然一片光明,因為它們還在繼續采取成功且開放的經濟政策。亞洲開發銀行(ADB)已大膽估計,到2050年,亞洲的GDP可能將占到全球的51%。亞洲開發銀行也明確指出,區域合作和一體化政策在亞洲走向進一步繁榮過程中至關重要。亞洲的長期經濟前景,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能否確保貿易和投資的流動不受阻礙,從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亞洲的經濟一體化與自由貿易協定

亞洲經濟體在過去30年里經歷了一次由市場驅動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其特點是雙邊投資條約、外國直接投資以及一系列自愿和單邊降低關稅行動顯著增加。亞洲經濟體內部的一體化供應鏈使貿易壁壘的代價更大,這提升了自動消除貿易壁壘的意愿。經濟學家稱,亞洲經濟一體化是“自發的合作”,因為在沒有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情況下,一體化進程也推進到了如此發達的地步。
相反,一系列雙邊自貿協定的出現幫助加快了經濟合作與發展。1993年,亞洲國家落實的自貿協定僅有14個,其中6個協定的簽署國目前正在商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截至2013年,亞洲國家已落實了109個自貿協定,其中有67個協定是由RCEP經濟體成員實施的。同時,RCEP成員間的區域內貿易也在穩步上升,從1990年的34.4%增加到2011年的44.5%。中間產品占2011年RCEP內部貿易的57%。這表明,大量產品都是在“亞洲工廠”生產。亞洲經濟體在全球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市場所占的份額均有所增加,已成為全球供應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區域內以及與外部全球市場的一體化水平都有所提高。
亞洲自貿協定存在較大的質量差異,而在尋求雄心勃勃的貿易協定方面,韓國是個尤為突出的積極探索者和受益者。截至2013年,韓國成功與47個國家落實了9項自貿協定。此外,目前還有7個貿易協定正在談判中,另外7個以上正在提案咨詢和研究中。韓國與美國、歐盟的自貿協定范圍尤其廣泛,不僅包括了短時間逐步撤銷關稅的條款,還包括了覆蓋廣泛貿易問題的“超世貿組織 ”(WTO-plus)的條款。
這些自貿協定帶來的顯著好處就是市場準入度提高。韓國只占世界GDP的1.6%,但根據已落實的自貿協定,韓國企業已獲得56.2%的全球市場(名義GDP)優先準入。相比之下,中國和日本分別只有16.2%和17.1%的自貿協定準入。韓國與自貿協定伙伴的貿易比重已從2009年的13.8%增長到2013年的35.3%。一旦目前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締結并實施(特別是韓中自貿協定和RCEP),預計該比重將進一步上升。
全方位區域自貿協定
盡管有其成功之處,但市場驅動的一體化存在局限性,且亞洲自貿協定多有重合,效率不高。因此全方位、全區域一體化政策建議應運而生。對于區域政策舉措的前景,各方觀點不一。例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的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認為,東亞顯然正邁向區域經濟一體化。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和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ECIPE)的拉茲恩·薩利(Razeen Sally)則警告稱,雄心勃勃的區域一體化政策措施是不明智且無法實現的。盡管看法不同,但相關經濟體的政策都明確地著眼于通過自貿協定來整合一體化進程。因此,有關聲音已不爭辯亞洲是否應該嘗試一體化政策,而是將焦點對準了雄心勃勃的區域自貿協定談判——特別是涉及整個區域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和RCEP談判——將引發競爭還是融合?
這兩項談判包括進展在內存在許多不同,但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談判各方已達成共識:有意義的自貿協定不僅要關注降低關稅,還要關注更全面的貿易規范,包括投資、服務、知識產權財產和國有企業(SOE)等方面,以確保達成高水平的國際貿易規則。自貿協定的范圍和全面性將決定其帶來的利益。
對亞洲自貿協定做一比較可能證明這一觀點。《韓美自貿協定》(KORUS FTA)一經落實即取消了80%的關稅,并將在5年內幾乎取消全部關稅。中國—新西蘭自貿協定卻將在12年內逐步完成,于2019年全面取消關稅。東盟自由貿易區目前涵蓋了44%的貨物貿易,在服務、投資、非關稅壁壘和統一標準方面的進展不大。相比之下,韓美自貿協定則涵蓋了所有商品,而韓國—新加坡自貿協定則涵蓋了81%。韓國對宏大、全面自貿協定的追求使其與協定伙伴的經濟一體化顯著增強。
韓國落實高標準、全面自貿協定的經驗,對本地區及其一體化政策努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啟示。全面且高層次自貿協定的好處顯而易見。積極成果包括發展繁榮市場的更好準入、法規的完善、汽車和食品質量的統一標準等。高質量的區域自貿協定措施能讓亞洲經濟體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并在21世紀的全球價值鏈中處于更有利的位置。
亞洲一體化程度提升的前景
盡管面對潛在的經濟和政治挑戰,但在邁向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有三個關鍵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
第一,勞動力流動問題不容忽視。在關于亞洲一體化的討論中常常會忽略這一話題。寬松的勞動力流動環境能為高度一體化的經濟體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歐盟經驗表明,雖然勞動力流動具有政治和社會學上的影響,但它對現代供應鏈卻是有利的。顯然,亞洲內部的收入差距和(某種程度上的)文化障礙都很大,難以實現完全自由的勞動力流動。然而,即使在亞洲,勞動力流動性的增加也能帶來即期利益,在擁有高科技產業的經濟體中尤為如此。通常情況下,一家公司會在亞洲供應鏈上的幾個國家設立機構,勞動力流動靈活性的增加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任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討論都必須涉及勞動力流動問題。
第二,一體化舉措不能忽視弱勢群體。雖然亞洲從經濟開放中受益匪淺,但收入差距卻被拉大。過往的情況并非總是如此。1960年到1985年,東亞經濟體的基尼不平等指數一直相對穩定。在此期間,東亞是增長伴隨收入平等的光輝典范。然而,1985年以來,幾乎每個東亞國家的收入不平等情況都顯著增加。中國收獲了最大幅度的經濟增長,收入不平等的加劇也最為嚴重,其基尼系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0.30上升到了2009年的0.42。簡單來說,無論是單一亞洲經濟體還是整個亞洲,目前收入不平等加劇的現象在政治、社會和經濟上都不可持續。隨著經濟體對全球供應鏈的適應,亞洲需增加投資以創造在教育和職業培訓等領域更多的平等機會。
第三,區域自貿協定必須鼓勵并適配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貿易自由化。區域主義與多邊主義之間的關系正隨著現代化全球生產鏈的出現而演變。而區域主義曾被過分簡單化,在與多邊主義比較時被理解成了“搭積木與絆腳石間的對抗”。現在,對其復雜性的認識已有所增加。雖然亞洲經濟體需要高效率整合,但也必須避免建立效率低下的經濟“大型集團”。為應對全球市場的挑戰,亞洲經濟體已走向區域一體化,一體化工作的深化必須最終帶來更堅實的多邊世貿承諾。
解決以上問題能促進亞洲經濟富有意義的一體化進程。韓國的經歷持續證明,開放市場會帶來繁榮,且沒有哪個國家因廣泛的經濟開放而陷入貧困。自貿協定的努力必須繼續保持勃勃雄心,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維持政治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大刀闊斧的亞洲經濟一體化努力將繼續孕育充滿活力和欣欣向榮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