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中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研究、討論并實踐互聯網金融的熱潮。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意味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技術以及互聯網精神的滲入,極大地改變了金融領域。
傳統金融與互聯網創新的融合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創新的融合,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沿襲。在互聯網金融中,金融的核心功能不變,股權、債權、保險、信托等金融契約的內涵不變,金融風險、外部性等概念的內涵以及金融監管的基礎理論也不變。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因素對傳統金融的滲入。第一,互聯網技術對傳統金融的滲入,主要包括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大數據、社交網絡、搜索引擎、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引入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改變金融交易、組織形式和市場結構,拓展交易可能性邊界;
第二,互聯網精神對傳統金融的滲入。互聯網精神的核心是開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自由選擇、普惠、民主。互聯網金融反映了人人組織和平臺模式在金融業的興起,金融分工和專業化將會被淡化,而金融的普惠性將增強。
人類金融模式將被改變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云計算等,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在互聯網金融下,支付便捷,超級集中支付系統和個體移動支付統一;資金供需雙方可以不經過銀行、證券公司和交易所等傳統金融中介和市場,直接在網上發行和交易貸款、股票、債券等。市場充分有效,接近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編者注: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之一,表明在一系列理想化的假設條件下,完全競爭市場將會達到均衡狀態,此時所有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正好相等,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即不可能在沒有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境況變好)對應的無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現有金融格局將會被變革。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將對金融定價和資源配置產生根本性影響。信息處理和風險評估以大數據分析和高速算法為基礎,并通過網絡化方式進行,由此可以給出任何資金需求者的風險定價或動態違約概率,而且成本極低。企業家、普通老百姓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各種金融交易,風險定價、期限匹配等復雜交易都會大大簡化、易于操作。
互聯網貨幣作為貨幣的一種新形態,將會對傳統貨幣理論、貨幣政策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互聯網貨幣也會對稅收計量和物價指數統計帶來挑戰。
“三大支柱”助推互聯網金融發展
第一支柱——支付。支付領域的創新為互聯網金融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可以說,過去這幾十年,金融業最大的創新發生在支付領域。支付系統不再是銀行特有的業務。以余額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貨幣市場基金”,使金融產品具有了支付功能,使投資與支付的界線、金融產品與貨幣的界線被打通。未來,第三方支付將逐漸走向移動端,移動支付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移動支付完全可以替代(無收益的)現金。
第二支柱——信息處理。大數據的運用將解決信息和風險不對稱的問題,基于大數據的征信和網絡貸款已經產生。例如,阿里小貸通過分析淘寶和天貓網上的大量行為信息,進行風險定價,為個人和商戶授信、發貸款。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運用已逐步深入,大數據對保險精算也將產生深遠影響。未來,搜索引擎和各種金融App會內嵌智能化的大數據分析工具和IT解決方案,通過算法來確定違約概率、風險定價等。
第三支柱——資源配置。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互聯網金融的效率。一方面,P2P網絡貸款的發展背景是正規金融一直未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等問題。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使得個人對個人借貸這一人類最早金融模式煥發出新的活力,并彌補了正規金融機構的不足。另一方面,眾籌融資開創了互聯網上的股權融資。眾籌融資的方式,比創投和天使投資更具創新性。比如,眾籌融資中,出資者和籌資者之間的交易較少受到空間距離的制約,而傳統風險投資(VC)則遵循“20分鐘規則”(被投企業距VC不超過20分鐘車程)。這種大眾式、市場自發的對金融支持機制的創新也正是中國所需要的。
催生監管變革
對政府而言,互聯網金融模式可被用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和促進金融的陽光化、規范化,更可被用來提高金融包容性水平,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政府對互聯網金融也持積極態度。2013年,中國國務院部署了金融領域的19個重點研究課題,“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是其中之一(2014年1月,國務院領導已聽取課題組匯報);此外,國務院的兩個重要文件《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都正式寫入了互聯網金融,積極推動互聯網金融創新和發展。同年,中國人民銀行2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給予互聯網金融正面評價,這是互聯網金融第一次進入金融方面的權威文件。
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監管挑戰。
一是監管是否有必要?我們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要參照這一輪國際金融危機后金融監管改革的理念和方法進行監管。對互聯網金融,不能因為發展不成熟就采取自由放任的監管理念,應該以監管促發展,在一定負面清單、底線思維和監管紅線下,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并在監管中考慮互聯網金融的一些特殊性,如信息科技風險及“長尾”風險。
二是如何監管?功能監管方面,互聯網金融也可以分成審慎監管、行為監管、金融消費者保護等三種主要類型。機構監管方面,亟須建立監管的是P2P網絡貸款和眾籌融資。互聯網金融已經出現了混業跡象,交叉性金融工具的創新加劇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影響金融穩定。需要根據互聯網金融機構具體的業務、風險,從功能監管角度制定監管措施,同時加強監管協調。
三是互聯網貨幣如何監管?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互聯網產生的貨幣形態會給各國央行帶來巨大的挑戰。例如,各國對是否認可比特幣分歧很大,美國、德國、加拿大總體支持,中國、俄羅斯則堅決反對。其中有大量值得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