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觀察(以下簡稱“博”):作為一家專注亞洲的投資管理公司,太盟投資集團對亞洲區域內經濟體知之頗深。如您所言,亞洲是個多元化的大陸,匯集了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發展周期也各不一致。例如,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的經濟狀況目前就存在很大差異。未來1至3年,您認為亞洲哪些經濟體存在更大的投資機會?太盟集團將采取何種投資策略加以應對?
單偉建(以下簡稱“單”):我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對于私人股權投資而言,中國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場。另外,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也有很好的收購投資機會。印度市場恐怕要另當別論。從宏觀角度而言,市場規模、政治穩定、經濟增長、物價平穩、國際收支平衡和公共財政的健康都是使一個市場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條件。中國具備所有這些條件,而印度具有這些條件的大部分,但印度的通貨膨脹率現在是兩位數,加之經常性項目下的赤字,使得印度盧比很疲軟。這當然對外國投資者是極其不利的。
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宏觀市場的條件,投資者才能判斷如何投資、在哪里投資。例如,中國的問題是大規模整體經濟范圍內的產能過剩。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人民幣也在不斷升值,在此條件下,盡管經濟在增長,但那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和面臨投入成本不斷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行業,將很難給投資者創造出優良回報。因此,在中國,投資者如果選擇向對國內市場消費者出售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投資,則可能取得較高的回報。再以印度為例,如果外國投資者投資針對國內市場的企業,則要承擔巨大的匯率風險,而投入到那些成本以印度盧比計價、而收入以外幣計價的外包性企業,就沒有或少有匯率風險之虞,可能得到更好的回報。綜上所述,作為投資者,必須先了解市場才能弄清在哪里投資或是否在該市場投資。
博: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主題為“亞洲新的未來:尋找和釋放新的發展動力”,你認為亞洲新的發展動力何在?如何利用好這種新動力,實現亞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單:亞洲的增長主要是依賴更多的勞動力和凈流入資本的投入,而非基于生產力和效率的提高。一方面,當日本和中國這些主要經濟體人口老化時,亞洲必須更多地依靠生產力和效率的提高來推動增長。中國增長的驅動力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現在固定資產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幾近50%,但該增長模式無法持續且已達到極限。由于產能已極度過剩,如果再增加投資加大產能,經濟上恐怕弊大于利。另一方面,當人口老化時,儲蓄率會下降,投資率也會隨之下降。要獲得持續增長,中國必須改變其增長模式,由投資驅動型增長轉變為以國內消費拉動的增長。在轉型過程中,經濟增長率會下降,除非轉型的同時伴隨生產力和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國有經濟仍在發揮主導作用,但國有經濟又最缺乏效率。因此,國有企業改革是大規模釋放效率和生產力的關鍵,舍此無它。進一步改革是中國持續增長的主要源泉。其實,日本也一樣,經濟和企業重組是增長的關鍵。
博:去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舉世矚目,作為資深PE管理人士,你對其中哪些方面的改革最為期待?
單:最重要的改革是決定性地收縮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和作用、縮減政府,同時擴大民營經濟。經濟學家研究兩種效率:生產效率和配置效率。過去30年間,中國在提高生產效率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但中國仍然存在巨大資源配置下的低效率和浪費。市場是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因此,要改善中國的經濟效率,就必須縮小政府、縮小國有體制。政府配置資源也是腐敗的制度性根源。決定性地增加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而減少政府的作用,將會提高經濟效率和增長,也是根除腐敗的唯一之道。
博:目前中國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是否只能通過周期較長的波動自行痊愈?有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單:即便政府不再重復類似2009年的工業投資浪潮,消耗現有過剩的產能依然需要很長時間。必須允許效率差的企業破產倒閉,讓市場將資源輸送到盈利企業。資源配置的改革,尤其是在土地資源和銀行貸款資源配置方面的改革是關鍵。只要政府控制的部門仍然很大,銀行就會繼續偏愛國有企業,因為有國家作靠山的國有企業,其信用最佳,雖然國有企業如果沒有國家作為靠山單挑的話未必具有良好資信。因此,這會繼續造成資源錯配。
博:我們注意到,房地產是太盟投資集團的重點投資領域,團隊規模超過百人。你認為亞洲房地產投資的“價值洼地”在何處?
單:在亞洲最好的機會一直是所謂“問題房地產資產”。例如,在日本,銀行賣出的房地產作抵押的壞債就屬此類。
博:在您16年的職業投資生涯中,操盤了不少著名交易,如新橋入股深發展以及收購韓國第一銀行。在您心目中,哪一筆交易給你帶來最大的職業自豪感?原因又是什么?
單:這兩筆投資都將糟糕的“壞銀行”扭轉改造成堅實和健康的“好銀行”,給了我們改善這些企業經營狀況的機會。這不但為股東,也為包括客戶、職工、納稅者在內的所有利益方創造了價值,因此也為社會創造了價值。私人股權投資就應該這樣,不僅要對投資者的錢袋做貢獻,而且要對市場、對經濟乃至對社會都做出貢獻。在此方面能夠盡到綿薄之力,我們深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