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文化服務是美術館的主要功能
記者:去年年底您發了一條反響很大的微博,您說中國沒有美術館的文化,當時是什么情況讓您有這種感覺?
王璜生:當時我在參觀一家荷蘭皇家美術館,荷蘭人做事非常執著、學術化,考慮問題很細、很規范,每個細節都做得很好,不僅觀眾量很多,而且整個陳列、展示、收藏和服務設施非常的完整。
中國美術館的歷史其實已接近百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也是在50年代中左右成立。最關鍵的一點并不是中國有沒有美術館建筑,有沒有這樣一個體制。而是這種體制是怎樣搭建起來的,大家對美術館的文化認識是什么。國外的美術館已經建構了一個美術館的體制和目標、高度。我們至少要尊重這個高度,向這種高度致敬,才能夠慢慢向前發展。
記者:美術館的功能應該是怎樣的?
王璜生:美術館的功能首先就是為一個區域,包括國家、地區、一個具體的地方提供一種文化的標桿,因為它應該是一個區域的文化代表。它應該達到這樣一個藝術方面的高度。
要達到這樣的高度,首先,它必須有相應的、支持這樣高度的一系列活動。包括具有學術性的展覽,具有品質性的相關活動等。其次,它還必須具有標志性的建筑空間、文化內涵及有品質的服務。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它主要是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服務。當它有了這樣一個文化標桿性的東西和學術高度性的文化資源后,它可以更好地為這個區域的公眾、市民等進行有效的服務,包括教育的服務、娛樂的服務和參與的服務等。而且公眾也需要文化的提升和引導,如果我們的美術館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記者:您覺得為什么那家荷蘭皇家美術館會吸引到那么多人去呢?
王璜生:東西好、作品好、相關的服務好。它的總服務臺,有全世界各種語言的導覽冊,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
從學院美術館變成公共美術館
記者:那是因為傳播得更好嗎?
王璜生:這是一體化的概念。國際最通行的做法是,國家的稅收政策下放,即把減稅免稅政策下放給文化事業。如果有企業、個人去贊助文化,他們可以獲得減稅、免稅和名聲。這種選擇,意味著他對文化做出了判斷和參與,這相當于鼓勵公民去參與文化。 在國外,美術館首先要考慮做展覽的資金來源。然后開始設想展覽會做成什么樣,會有什么樣的意義。民間機構、基金會看到報告后給出他們的評判,再給出資金。之后會有民間機構、基金會內部的審計制度、跟進制度、監督機制來把關。作為美術館,既然拿到這筆資金,就有責任將展覽做好。如果做不好,有了不良記錄之后,今后很難再從基金會申請資金。

記者: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跟其他美術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王璜生:這家美術館最大的不同是背靠中央美院。中央美院在國內是最高的美術教育學院。我們會堅守在藝術學術和教育方面的高度,用這樣的高度去鼓舞社會。它是一個學院的美術館,但它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服務學院,而是要服務社會。既然是服務社會,我們就應該用非常開放的方式來促進這樣一個堅持學術與高度的學院和美術館組合,來變成一個公共美術館。我們現在是國家的幾個重點美術館之一,每年這里有200多場講座,公眾量達到40萬左右。
記者:館里面有沒有探索新的經營模式,比如做一些衍生品?
王璜生:我們可以說是國內藝術衍生品做得最好的美術館。藝術衍生品的消費,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消費。在中國,文化消費的概念,遠遠沒在公眾的心目中形成。我在廣東美術館的時候,就一直在做衍生品。艱難地走過來,現在做得還不錯,但是難以為繼。它沒有形成整個社會對這種簡單的藝術消費的認同、認知。其實藝術衍生品的消費還是比較低層面的文化消費,這種消費可以說更多的是在消費創意,消費一種品質、文化內涵等。但是我想現在創意對普通公眾來說只是一個好玩一點的東西,還沒有被他們認可。如果審美、創意、品質和文化的理念沒有提升上去就無法讓人們構成真正的文化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