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學習《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體會,文章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關于切實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提出了吸收德國“雙元制”精髓,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揚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六個融合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 融合 揚州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關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部分指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的創新,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推進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推進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提高信息化水平,支持與專業課程配套的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開發與應用。推廣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
通過學習領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我們認為借鑒德國“雙元制”經驗實質,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依然是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關于切實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辦學特征和體制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職業教育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約占總學時70%),所培訓的內容與生產同步,而且所使用的是企業目前正在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二是企業廣泛參與職業教育,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通過同行業跨企業的培訓或者委托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進行;三是實行法律規范的行業、企業就業準入制度,德資企業用工有法律條文剛性規定,非德國商會論證通過的人員德資企業不敢用也不會用;四是實施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考核辦法,培訓由企業和學校完成,考核由德國商會主持下的考試委員會統一組織,這種考核辦法,體現了公平的原則,使崗位證書更具權威性;五是促進了教育與產業的有效融合,實現了校企一體化培養人才,由企業負責組織招收“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學生身份和員工身份同時確認,企業和學校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培養,使人才培養的目標更準,針對性更強,有效性更明顯,企業員工的穩定性更加鞏固,提高了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發展的契合度。
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五大基本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揚州市政府于2014年4月正式組建了揚州市職業教育集團,由政府領導、有關部門和縣(區、市)負責同志組成市職教集團管委會。管委會主要負責職教集團發展規劃及重大決策,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重點調動社會各方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促進各類職業教育資源的共享和互補,促進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聯合本地各類職業院校、企業及行業,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聯動。職教集團管委會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管委會建立了常設辦事機構(職教集團管委會辦公室),配備了專職人員,負責職教集團日常工作,職教集團轄八大專業中心和揚州開放大學,每年安排一千萬元的職業教育發展基金用于我市八大專業中心建設、校企合作和師資資源庫建設等項目。揚州市職教集團是以專業和產業為紐帶,以建設八大專業中心為路徑,構建起來的行業性職業教育緊密合作體。政府通過創新組織結構和工作路徑、疏通融資渠道等措施,推動政校企合作,統籌協調全市職業教育發展,形成了“政府主導,行業參與,校企一體,多方合作,多元投入”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結合本市職業教育現狀,圍繞《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和本市借鑒德國“雙元制”經驗的可行性原則,并為充分發揮市職教集團統籌協調職業教育發展的作用,現分析如何借鑒德國“雙元制”經驗,推進揚州職業教育六個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主要內容如下。
學校和企業融合
學校和企業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資源,校企共同培養技能人才。一是合理設置專業,職業院校必須根據市職教集團定期調研本市企業人才需求信息,科學設置相關專業。二是科學制訂專業課程標準,職業院校要依據企業崗位需求,對相關課程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強化專項技能培訓,將行業、企業的生產規范、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與學校的專業課程體系標準相互銜接,形成具有企業生產和學校專業教學雙重特色的課程標準。三是大力推進“訂單培養”模式。職業院校要根據市場需求,與有關企業簽訂“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書,由校企雙方共同編制人才培養方案,企業的生產設備同時成為學生實訓設備,學生按企業的要求直接參與生產實踐,既可改善學校的實訓條件,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又可緩解企業技術工人不足的困難。在實施“訂單”培養的過程中,加強學生職業綜合素養、行業企業規范、技術操作規程、設備技術要求、崗位安全職責的培訓,實現學生畢業后就能順利頂崗就業。四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引企入校,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加大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的投入,將企業的生產線引進學校,企業在學校建立實習車間,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盡快熟悉企業的生產工藝,縮短頂崗實習的時間,也可以將學生的實習與企業的生產相結合,變消耗性實習為生產性實習。辦校進廠,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對部分不適宜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的專業,通過“訂單”培養、校企合作等方式,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定期到校外實訓基地見習、實習,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五是加強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學校精神是企業精神的前奏,而企業精神是學校精神的延伸,所以,職業院校文化建設必須與企業文化進行對接,著力構建職業精神文化、職業能力文化和“三創”能力文化,使學生的人格走向、從業素養和學習環境在一個明確的育人目標下達到和諧統一。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就是把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融為一體。職業院校通過建立連貫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學體系,實現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的交融,讓學生在真實的現場感知、現場操作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理解專業理論,掌握專業操作技能,從而掌握生產第一線的實用技術。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融合的有效途徑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職教集團將依托八大專業中心,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化、集聚的優勢,組織職業院校改革與本市五大基本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教學計劃,重構專業教學內容體系,開發配套的專業教材,建立可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教學場地,提供相應的專業設施設備,培養有關專業教師或遴選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以勝任相應的教學,為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提供足夠的條件保障。
實訓教師與理論教師融合
實訓教師與理論教師融合主要以較強的專業理論教學能力和較高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集于一身的“雙師型”教師來體現。目前,本市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理論教學能力較強,缺乏的就是專業技術技能水平,這種局面一方面會造成專業理論課教學與專業技能課教學的脫節,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因此,職教集團將結合產業發展、區域發展需要和教師培養培訓需求,依托普通本科院校、職業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單位,并建立基地工作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積極推進職業院校依據職業教育的目標要求,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加強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養。通過組織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參加“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培訓、企業頂崗實踐、各級各類信息化大賽、技能大賽、專項課題研究、產學研合作項目研發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培養專業教師,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技能水平,為職業教育提供“雙師型”專業師資保障。此外,依托行業、企業,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等擔任職業院校專兼職教師,引領“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滿足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學生與學徒融合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院校要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學生與學徒融合是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的有效舉措,是指讓受教育者具有在學校為學生、在企業為學徒的雙重身份,兩者融為一體。通過在學校和企業之間進行交替式學習和培訓,學生用一定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一定的時間在企業接受培訓,實現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學習和培訓內容,學生在學校參加以專業組班的學習,在企業由固定的師傅指導和督促接受生產技能培訓。學生培訓合格后取得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證書,如果同時理論成績合格,再取得學校發給的畢業證書。學生與學徒融合的目的是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素養,為其獲取優質就業崗位以及專業發展奠定基礎;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驗與實習相結合,讓學生得到符合專業特色的規范化訓練;通過在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能培訓,讓學生獲得解決專業問題之綜合能力的鍛煉,提升關鍵能力,并獲得職業道德的熏陶,培養出守紀、合作、創新、競爭等符合企業精神的職業品質。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推進工學結合是我市現階段實現學生與學徒融合的有效途徑,職教集團將制定有關督導制度和激勵措施,引導職業院校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實現學校與企業、基地與車間、專業與產業、教師與師傅、培訓與崗位等五個方面的對接,制訂并逐步完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評價制度等等,扎實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期實現學生與學徒的融合。
職業資格證書與畢業證書融合
職業資格證書與畢業證書融合就是以學歷證書為標志的學歷教育與以職業資格證書為標志的職業技能培訓之間的一種銜接和溝通。其實質是兩類證書內涵的銜接與對應,即將職業技能理論考核內容與相關課程的教學相銜接;將職業技能操作考核內容與專業實習實訓教學相結合。兩類證書融合的目的是為了革除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和職業技能培訓兩張皮的弊病,以培養出更加符合職業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職業院校實現兩類證書的融合,首先要按照專業培養對象的未來崗位,針對專業的核心能力確定專業對應的若干個職業類別;其次要確定職業資格等級與學歷層次的對應關系,通常中等職業學校對應的是四級職業資格證書(少量學生可取得三級職業資格證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對應的是三級職業資格證書(少量學生可取得二級職業資格證書);再次,在確定了職業類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應關系后,從“雙證”的內涵上尋找基本對等的關系,并通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確定下來。與相應類別職業資格證書對應的職業技能標準、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大綱和試題庫,應成為制訂相關專業教學計劃的充分依據。職教集團將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引導職業院校在制訂專業教學計劃時,將文化基礎、技術基礎、專業技術和技能知識點與本專業確定的職業資格證書所要求的應知應會一一對應起來,同時設置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應的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其專業實習實訓教學內容涵蓋職業技能操作考核內容,相應的課程學分在專業教學計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真實環境實訓與虛擬生產實訓融合
是指將真實環境下的技能操作實訓與虛擬環境下的生產實訓進行有機結合。前者表現的是具有真實實訓場景,真刀實槍、實戰訓練,耗費昂貴;后者表現的是以多媒體技術、微視頻微課等為載體的虛擬演示及模擬訓練,具有高成本軟件開發、低成本實際運行的特點。具體來說,一是對校內可實施的實訓項目進行虛擬實訓,幫助學生事先熟悉實訓項目的原理、流程、技術技能要領,以提高學生在真實環境下實訓時的效果;二是針對危險性實訓環境、學校不可能具有的真實實訓條件或復雜技術技能實訓項目,通過實施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讓學生進行超前模擬訓練,增強學生在真實實訓環境或實際生產線上實訓、實習的適應性。因此,職教集團將積極支持與專業課程配套的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開發與應用,組織我市職業院校認真研究、梳理實訓項目內容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教學計劃,開發兩類實訓融合的項目教材,重點開發可以實施互動教學的虛擬生產實訓軟件或教學課件,以實現真實環境實訓與虛擬生產實訓的融合。
為推進揚州市實施職業教育的六個融合,職教集團將研究制定促進校企融合和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考核措施和督導制度;組織行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研究開發“教學做一體化”指導方案、“雙證”融合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指導方案、虛擬生產實訓軟件和教學課件,為職業院校提供教學改革方面的技術支持;推動本市職業教育八大專業中心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形成服務本市五大基本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八大類品牌專業集群,充分發揮八大專業中心在實施人才培養六個融合方面的示范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