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分制研究在中職校的實施較少,在現有的研究呈現問題為資源不足,學生的學習習慣、 素質及知識能力結構不適應學分制的要求,配套設施不完善。在實踐中可進行中職的學分制實施方案的研究、學分的認定規則研究、教學管理的平臺研究、網絡學習、自主學習研究。
關鍵詞:學生;中職校;學分制;實踐。
在農村職業中學執教的同仁們大多身有感觸:職校學生厭學現象相當普遍,學生違規違紀現象屢屢出現。同學間一次小小的誤解,一點點委屈、煩惱,很可能就會產生過激的反映。盡管學校有全面而常抓不懈的管理制度,教師們亦是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可收獲并不理想。只要留心新聞媒體,也會時常發現職校學生犯罪的案例。因此,把握中職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在語文教學的內容、手段、方法等多方面進行滲透與提煉,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熱情,實現良好的情感培養和人格塑造,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真正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和推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雙贏之道。
語文教材提煉——“不盡活水源頭來”
新課標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在語言文字學習中,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受到孝敬父母、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的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和創新精神,初步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感知、理解、記憶和運用知識的過程始終離不開情感的因素。事實上,所有的語文教材,都是名作家的名篇薈萃,具有飽滿的內容和豐富的情感。文學大師巴金曾說過:“我是靠感情動筆的”。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就是同作家和所創造的藝術形象進行心靈交流、碰撞、融合的過程。
現實中,許多職校學生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來學習的。在教《項鏈》一文時,通過深入的討論探究,我讓學生思辨一個觀點:“健康的人生在于為一定的人生目標奮斗。”在不斷的分析、討論、爭辯中,我發現不少學生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之感,他們開始覺得“只要笑對困難,拼搏進取,就一定會成功”的話語確實頗有道理!
在《史記.項羽本記》中分析項羽的性格和命運,讓我們的學生既能看到其勇猛與剛強的一面,又能看到其自負、優柔寡斷最終遭遇慘敗的一面;教《孫臏減灶》中看龐涓,讓同學們能知道嫉妒帶來的危害……一個人便是一本書,每一個歷史人物和事件都是一面學生可借鑒的鏡子。
此外,古今大量詩詞可以幫助學生擺脫狹隘、寬闊胸懷。讀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會讓學生頓生一股豪情,而毛澤東“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蒼海”等詩詞則更加可以把人帶到一種高遠的境界,讓人領略其豪邁的激情。
總之,語文教材中的群體人物畫廊為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人生、體驗情感提供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這為學生個性發展儲備下必要的精神資源,也為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憑借物。
良好氛圍營造——“春風拂欄露華濃”
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是保證有效教學的主要條件。平等、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容易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還會對學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生動活潑、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情境,為學生創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我在教學《鴻門宴》時,要求學生分角色表演里面的人物對話,一位學生一時口誤把 “桮”讀成了 “比”。一瞬間,班內響起了哄笑聲,有的笑得直不起腰,有的笑得抱肚子,姿勢各種各樣。表演的學生則難為情地低下了頭。見著此景,我知道批評絕不是好方式,于是靈機一動,何不讓學生就此口頭敘述一下教室里剛才這一幕呢?等學生笑完了,我把問題一拋,頃刻間便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稍加思索后,學生就爭相舉手發言,一時妙語迭生。課堂氛圍一下子由負面的起哄轉為正面的活躍,而那位尷尬的學生也不甘落后加入了積極發言的行列。此外,教師還可利用觀察、聯想、想像、比較等方法促進學生情感正遷移,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相宜的語文智力活動。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面對千變萬化的教學情景,教師若能控制好課堂節奏,靈活正確地捉住教育契機,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就可以讓學生的整個意識處于異常“覺醒”的狀態,體驗到“知識、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種道德尊嚴” 從而構建出理想的教育殿堂。
寫作優勢發揮——“心有靈犀一點通”
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
作為語文教學半壁江山的作文,是客觀生活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鏡子”,這一特點決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滲透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面對知識社會和學習社會所帶來的巨大變革,國際21世紀委員會提出了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學會做人。
作文教學一個很大的功用就是要把學生鑄造成一個具有健全的人格,符合社會需要、時代需要的人。語文教學要以寫作為重要支撐點,引導學生把做人轉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使學生的作文過程成為思想品德內化的過程。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以練筆為出發點,用周記或日記的做法,讓學生點滴記載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感、喜怒哀樂,以引導傾訴內心的豐富感受,遷移情緒和升華情感。
學生在作文中傾訴的喜悅、煩惱、體驗、感受,教師要真誠理解、真心關愛、巧妙引導,讓學生建立起對教師最坦誠的信任,幫助他們克服消極心理狀態,完善自我人格,從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語文活動滲透——“柳暗花明又一村”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還較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為此,我們倡導注重語文實踐,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作為語文課堂教學延伸的語文課外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征,它對開展心理教育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春天到了,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踏青,讓他們感受“萬類霜天競自由”;秋天來了,我們可以帶學生去看莊稼,感受“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當然這樣的活動不足之處就是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那么我們可以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作補充,讓學生更廣泛地從文學作品中領略天時、地理、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獲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積極的人生教育。此外,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活動,課前5分鐘演講活動,舉辦辯論會活動等都是學生豐富體驗,健全人格的好活動。
多元化的語文課外活動的開展,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發現自我、展示自我、實現自我,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在大語文教學的滲透和延伸。
教學評價實施——“一片冰心在玉壺”
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念是對學生實施科學評價的前提。教師對學生要有積極的期望和要求,相信每位學生都有不可估量的潛能,相信他們的潛能都是能夠被發現并得到發揮的,把學生的挫折力轉化為成功的動力。
評價要堅持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原則,要選擇適宜的時機,并注意精神鼓勵的及時性。要考慮到個性差異,要公正而符合實際。
課堂評價的方式很多,也可以不拘一格,但以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對缺乏自信的學生以鼓勵語言為主,如:朗讀得很有節奏、很有感情;字寫得很端正;文章真是感人等等;對自我意識過強,缺少合作精神的學生則采用期待性語言評價,如:要是能與組里的同學討論一下,相信你的回答會更精彩;對喜歡隨聲附和,缺少獨立性的學生以鼓勵性評價和期待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評價時輔以生動豐富的體態語言,例如在口頭評價時的點頭、搖頭、微笑、目視等,綜合使用效果更佳。
只要我們的老師正確掌握職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發展變化規律,合理看待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就一定能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就能貼切對待學生的優、缺點,做出恰當的,具有引導作用的評價。可謂把心理教育的“冰心”融進學生情感的“玉壺”,讓學生甘爽如怡。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樹立大語文觀,打破課堂上的枷鎖,改變千年不變的“唯分論”,走出重知識教育,忽視學生心理健康、良好個性培養的誤區。要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人格塑造結合起來,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人,從而使我們的教育“起點是人,歸宿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