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分制研究在中職校的實施較少,在現有的研究呈現問題為資源不足,學生的學習習慣、 素質及知識能力結構不適應學分制的要求,配套設施不完善。在實踐中可進行中職的學分制實施方案的研究、學分的認定規則研究、教學管理的平臺研究、網絡學習、自主學習研究。
關鍵詞:學生;中職校;學分制;實踐。
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探索實施學分制。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要求:“ 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實行彈性的學習制度,放寬招生和入學的年齡限制,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之后,我國部分高校相繼從學年制逐步實行學年學分制,并很快過渡到學分制。2001年8月17日教育部又下發了《 關于在職業學校進行學分制試點工作的意見( 教育部[2001]1)》指出:“ 職業學校開展學分制試驗, 改革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 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 條件來選擇課程和學習時間”?!督逃筷P于在職業學校逐步推行學分制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0 號)中提出,探索和建立職業學校學分積累與轉換信息系統(“學分銀行”)?!督逃?006 年職業教育工作要點》(教職成廳[2006]3 號)提出,中等職業學校要進一步完善學分制和選修制,進行“學分銀行”試點。在高校及高職院校,學分制制度已經取得了可貴的經驗和有形的成果。但是在中職院校,卻很少開展,這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立交橋的搭建。
學分制研究現狀
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進行“主題”檢索,自2000年以來關于“學分制”的論文有78篇,以“學分制 實踐”為主題的論文篇數為37篇,基本上為普通高校、高職院校實踐,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的論文有5篇。在此基礎上綜述如下:
1.學分制的定義
《國際高等教育百科全書》中的定義是:“ 衡量某一教學過程(通常是一門課)對完成學位要求所作貢獻的一種管理方法”。《 教育管理辭典》 概括為“ 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份量的單位, 以取得最低必要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大辭典》解釋為“ 一種教育管理制度, 以學生的學分數作為衡量其學習完成情況的基本依據,并據以進行有關管理工作”。據此定義,學分制是以選課制為基礎、以學分為計量單位、以導師制做保證、以修滿規定的最低學分為畢業標準的一種柔性教學管理制度。(孫艷青2011《高校及職業學校實行學分制的探討》 。綜上所述:學分制是一種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個性特征協調發展,以學分作為學生學習的量和質的計量單位,并以此衡量學生學業完成狀況,作為學生畢業、肆業依據教學管理制度。
2.現有學分制實踐的核心要點
(1)具有與學分制配套的課程設置。
學分制的課程是剛柔并濟的,推行學分制用選修課、必修課、限選課重構課程體系。必修課指為保證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質量,學生必須修的課程,包括文化基礎課程(德育、語文、數學、外語、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等)、主干專業課程(包括實踐課程),一般為考試科目。限定選修課指學生在專業業務范圍內,按照規定要求選修的,能深化、拓寬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課程。 限定選修課可以是考試科目,也可以是考查科目。任意選修課指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自主選擇的,能擴大知識面、提高適應能力的課程,(鞏利彬 張英 2009《中等職業學校高級工班實施學分制的探索》)
(2)建立與學分制配套的考試制度。
課程考試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一種有效手段。在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改革方面,給予教師較大的自主權。建立重修、重考、免考制度。建立重修重考制度,同時合理應用免考制度, 在一般要求的基礎上,使考試發揮教師教學個性、學生學習個性,努力形成教學特點。(鄧志祥、覃海霞 2009《試論我國高校學分制的改革》)
(3)建立學分獎勵、互補機制。
承認學習者已有的學習和職業實踐,建立科學合理可行的學生評價標準與學分補償標準。
(4)構建教學管理系統。
從選修課程的開設到選課、學分登記學籍管理,均要系統化,保證管理的規范、有序。
3.現有實踐研究呈現存在不足
(1)學校教學資源不足。主要體現為課程資源不足、硬件設施不足、教師資源不足。學制也缺乏彈性。(鄧志祥 覃海霞 2009《論我國高校學分制的改革》。
(2)學生的學習習慣、素質及知識能力結構不適應學分制的要求。對學生而言, 因為基礎差, 初、 高中階段的知識要補課, 新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壓力也不小, 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李朝霞 2007《我國高職教育實施學分制的實踐研究探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學分制提供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允許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根據自身需求, 選擇感興趣的課程,但也給學生提出了新問題。中職學生由于年齡尚小,部分學生能夠從有計劃地組織自己的知識結構、 定向發展出發,主動地進行選課。但也有一部分學生面對如此陌生的選修課程不知如何選擇,甚至對課程了解不夠,盲目從眾,跟風現象十分嚴重。這些現象的出現, 最終導致選修課程學習效果不佳。(黃鵬 2011《中等職業學校實行學分制的探索》)
(3)配套設施不完善,尤其體現為缺乏現代化的學分制管理體系,導致課程編排、選課、學分的學籍管理難度較大。尤其是缺乏現有的管理軟件,常用傳統的方式管理,導致教務管理混亂,重修等無法順利開展。
學分制實行至今,在職業院校中存在的問題還是較多,楊黎明綜合分析了以下幾個問題:關于分層教育的問題;關于選修課程開設的問題;關于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問題;關于區域合作學分制實施的問題;關于學分互認、學分折算、學分補償的問題。楊晨分析了學分制存在的幾個問題:基本認識問題;技術操作問題(如何形成機制、服務對象是誰、認證標準是什么);深層次障礙問題(體制方面、制度方面學校方面)。這些研究均是在高校層面進行,理論層面進行,對實踐具有很強和很好的指導作用,但是對學分制如何在中職實施未體現。
總體上看,對學分制建設的研究,宏觀的應用性描述研究居多,具體的實施細節研究也有一些。但對基于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的中職生學分制研究明顯薄弱,現有的研究呈現問題較多,缺乏實際操作中系統性研究、停留在經驗之談,或者缺乏可操作性、難以借鑒實施。
中職校學分制實踐研究展望
筆者認為,基于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的中職學分制建設還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實踐研究:
1、中職的學分制實施方案的研究
在已有的文獻中缺乏對學分制實施方案的科學合理性的研究,對于學分制方案中學分的認定也缺少創新研究。與學分制配套的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對于獎勵學分、折算學分等在方案中均未體現。
2、對于教學管理的平臺出現問題多,付諸實踐研究少
在文獻中基本都談及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但是本校在實施中是如何構建的很少涉足??梢越梃b高校的管理模式,在中職學校本土化。
3、網絡學習、自主學習很少提及
對于學分制實施中的一個難點:重修問題,在很多實踐中都談到,很難組班,學習時間不易統一,資源匱乏。解決這個難點可以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建構主干專業課程及核心公共基礎課程的自主學習平臺。
4、學分制認證轉換規則很少提及
學分在各校之間互通是一個發展的方向,按照終身教育的理念,各校、各社會團體對公民的學習均可以進行認證并進行學分登記。作為中職校,可在本校進行證書、學科、獎勵學分等不同類別、不同等次的學分認定及轉換規則,進行科學系統的學分轉換。
學分制實踐研究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按照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個體身上獨立存在著與特定認知領域或知識范疇相聯系的8種智能。這意味著,個體的智能傾向(能傾)是多種智能集成的結果。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根據人的智能結構和智能類型,采取適合的培養模式,來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不論是在中等職業學校,還是在高等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與相應層次的普通高中以及大學專科的學生相比,他們是同一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沒有智力的高低貴賤之分,只有智能類型的不同。因此,在保證個體各方面智力得到均衡發展的同時,要使優勢智力得到超前的發展,學分制評價有利于促進多元智能的發展。有利于深入認識職業教育的特點,有利于增強學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加強教師培養人才的決心。
2.發展性教學理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發展性教學理論,贊可夫認為,教學有兩個任務,一是發展,二是掌握知識獲得技能,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遠不能適應科學知識大幅度增長和迅速更新的時代需要,教學改革應該大力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贊可夫提出:學生一般發展觀點強調兩點;一是個性發展的整體性,它包括觀察力、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語言、意志、情感、性格、道德意識等;二是個性發展的動態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沿著上升的路線、由舊的質的狀態到新的較高的質的狀態的運動。因此,對當前課程改革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3.人本主義教育理論
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現代西方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它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人文教育,重視人的價值,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與尊嚴,追求人的個性、人性、潛能的發展。因此,人本主義教育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人價值觀。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開發個體的潛能開發,人本主義教育認為,教育的核心促進每一個人內在潛能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人本主義教育認為,不論是發展的程度還是發展的方向,每個人的潛能是各具特色的。所以,在教育中,應該通過課程改革,設計菜單式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選擇合適的個性化課程。在教育過程中應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挖掘學生潛能。
中職校學分制實踐研究思路
通過中職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分制實踐的研究,形成學分轉換體系,搭建學分轉換信息化平臺,研究學生個性化學分存儲、學分提取、抵頂等學分認證規則,學分轉化規則,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全面充分認定學生的發展。
從學分的認定標準和規則進行研究對中職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面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及推動作用。不僅開發出可供各中職校參考的學分認定轉化的科學方案,也對中職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認定提供了更全面、更具有操作性的認定標準,也可在同類中職校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