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擔任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多年,無論是自我感受還是同行們的相互交流,都深深體會到:現在中職學生的“在校難管理、技能難提高、崗位難適應”的“三難”現象相當突出,直接制約著職業教育的培養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職教事業的發展。職業學校的管理現實中,所看到的是政教部門、班主任忙得不可開交,居于首位的、花費大量時間的,是忙于應對學生中各類違紀事件處理,多多擔當的是“消防員、調解員”的角色,貼上了瑣碎事務管理者的標簽。
近幾年,啟東中等專業學校在不斷進行精細化管理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緊抓學生德育工作的內涵提升,進行了“培育職業素養,奠定人生起步”的全面性德育思考與改革,注重管理文化的積淀,創設友好的管理界面,點睛“素養”,破解“三難”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育效果。
職業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問題狀況
近年來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學生的培育質量日益提高,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益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但是從職業學校自身發展和學生立身成長的要求看,我們必須清醒地面對學生教育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
大量的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實踐中發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對職業技能的渴求,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發展要求過分強烈,團隊意識不強,崗位觀念不清,缺乏足夠的約束意識等等。具體表現為:一是紀律意識淡薄。輕視規章制度、隨心所欲,大錯不犯、小錯不改,自主意識過于強烈,對包容、理解、忍讓、平等的理解不足。更有一小部分學生總是試圖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讓學生間小矛盾升級。二責任意識迷失。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思路不清,缺乏對家庭、對社會、對自身未來的責任思考;學習目的不明確,行事不考慮后果。對于做錯的事,總是遮遮掩掩、避重就輕,不愿承擔責任。三是奉獻精神不足。以自我為中心,強烈的表現出追求個人利益和享受,吃不得半點虧,舍不得一點利;對公共事務不愿管,布置的任務不愿做。四是團結意識缺乏。學生之間喜歡講哥們義氣,常會自認為“仗義”而做出缺乏理性的的事情,并盲目追隨所謂的厲害人物。五是文明水平不高。部分學生缺乏對現代文明和審美情趣的正確理解,表現出對于個性的盲目追求,扮酷、語言不文明、生活情趣不高、舉止不文雅。六是崗位適應不好。作為學生培養質量的檢驗環節,職業學校學生進入企業后,較長時間不適應企業管理,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勞動紀律觀念不強,就業后穩定性差。在對合作企業的調查中發現,約有30%的學生在就業后半年內自行離崗。這些狀況,總體上呈現出學生“在校難管理、技能難提高、崗位難適應”的“三難”現象。
職業學校學生管理中“三難”的
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職業學校的學生,很多是“留守學生”、“單親家庭”,呈現出家庭教育嚴重的缺失現象。學生一方面缺乏愛的沐浴,另一方面缺乏對其不當言行的必要教誨,導致部分學生缺乏“愛”的理念和應有的約束意識,在社會生活、學校生活中缺乏在愛的理念支撐下的協作、互助精神,缺乏個體服從集體、言行服從法律與道德的約束意識。
2.對優育概念的曲解
不少家長錯誤地理解“優育”的概念,認為孩子上了職業學校,好像低人一等,就在日常經濟付出上過多地滿足孩子的欲望。看看開學時,學生中用蘋果新手機的比例就清楚了,而當時蘋果手機的價格在五千元以上。這樣的精神上溺愛,導致部分學生缺乏足夠的勞動觀念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享樂主義想法突出,缺乏對生活、工作、物質的珍惜意識。
3.“成人”教育的缺乏
職業學校的學生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過份地感受著文化教育的要求,而從社會、學校到家庭,往往忽視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影響了學生提高正確認識社會的能力,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勞動觀等沒有能得到有效的校正。本來就帶著失敗感來到職業學校的學生,缺乏對就業的足夠思想準備,對人生的目標、為什么就業、怎樣就業等一系列問題沒有清晰的思路,也沒有認真學習了解職場和企業的基本要求。這就導致部份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技能的動力不足,進入企業后出現情緒不穩定,眼高手低,適應社會的能力不強。
4.職業教育的德育理念與學生特點不相適應
職業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教育事業起步較晚,在如何理解因人施教、把握教育重點、解決首要問題、把企業的要求與職業學生的教育緊密結合等方面,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不斷提升與完善的空間,尤為體現在學生管理教育的針對性與成效度上。
分析上述導致職業學校學生出現“在校難管理、技能難提高、崗位難適應”困境的重要原因,面對現實,讓學生盡快確立人生目標,認識社會和企業,增強其學習技能的動力和自覺性就顯得尤其重要。
改革職業學校學生管理的策略
對于職業學校的教育,必須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在緊緊抓住日常行為養成的基礎上,必須把學生認識社會和企業的教育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利用職業學校有較多參與企業實習活動的優勢,通過指導教師的引導,在讓學生充分感受企業管理文化的基礎上,把企業管理文化理念、方法融合到學校學生管理之中,是一個可行的教育實現途徑。
1.德育學分考核引入“計件制”概念
通過“計件”的形式,讓學生知道獲取榮譽、幸福和生存的正確途徑,懂得人的日常行為決定人的生存質量、幸福指數,從而不斷鞭策學生為之而發揮特長、刻苦學習、尊章守紀。在方法上,每個學期給予學生一定的德育管理分,類似于企業員工的基本工資,把學校弘揚的優秀道德行為和各項管理制度用學分的形式體現出來,學習成績優秀、好人好事、受到表彰等加分,違反各項規章制度減分,為鼓勵學生爭先創優,對超過一定學分的優秀學生還給予一定的獎勵學分,獎勵學分采用40%計入本學期德育學分,60%帶入下學期計分,對每個學生取得的學分在教室內予以公布,讓學生時時知道自己的“計件成績”,明確努力的方向,從而激勵學生不斷告誡自己勤奮學習,發奮努力。
2.管理過程導入“工序式”理念
培養學生自我約束、相互監督、共同成長的團隊精神,讓學生充分認識和體驗個人在社會中的功能和作用,把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色任務作為一道“工序”。在方法上,把每一位學生的日常行為融合為“管理流水線”上的一道道工序,對需要完成工作任務進行細化分解,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責,使每位學生的工作成為整個工作任務的一個環節,形成上一道工序對下一道工序負責,下一道工序對上一道工序實施互助式提醒和監督,學分獎懲相互關聯,從而,學生日常行為管理,除受到來自于學校的縱向管理外,還受到來自于各自“工序”職責的橫向督促,使整個班集體形成一個循環鏈,完成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社會、對他人負責的精神。
3.校園管理試行“車間化”標準
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紀律觀念,使全體學生盡快進入“工作”狀態。把學生著裝、胸卡佩戴、學習用品等當作進入學校的基本要求,當作“工前”的必須動作來抓,尤其是進入實訓基地等場所,在形式上也采用上學、上工混合叫法,從形式上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從而,讓學生一進校門就進入了良好的學習、實訓狀態,培養學生出色的精神風貌。
4.獎懲評價中倡導“股份制”思路
對學生的表現評價采取綜合考量的辦法,把個人表現、在集體中的作用、過往的成績、整個班集體獲得榮譽等內容綜合起來,特別是班集體受到校級以上表揚、獎勵、批評,將對全班學生德育學分實施“股份制”分紅,班干部股份是其他學生的兩倍,被表揚、獎勵事項的貢獻者得三倍,當然損害了集體利益的扣罰也加倍。這樣就實現對重大事件、重要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的利益共享,進一步培養全體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榮譽感。
5.校園業余生活講究“自主化”管理
把“八小時以內”和“八小時以外”作出明顯界定,從而讓學生提早感受到哪些事是八小時以內不可做的,哪些事是八小時以外可以做的,有些事還是八小時以外鼓勵做的。在正常的學校制度基礎上,借鑒企業管理實踐,在八小時以外,對鼓勵學生做的事提供人、財、物的保障。學校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活動、生活平臺,建立大量的學生社團,開設各類業余講座,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選擇空間;對可以做的事學校提供場地和空間,不用八小時以內的標準去強制要求,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發揮特長、體現價值、查找差距、增長知識、完善自我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間。同時也在這些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自我成長、自我約束的能力,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引入企業管理文化是改革職業學校學生管理的內在需要,讓學生提前認識企業、適應企業要求,必須堅持取企業管理之精華為學校管理所用的原則,而不是生搬硬套企業管理制度。把企業管理文化融入到學校管理文化之中,作為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一個途徑,探索實現有效的無縫對接,從而達到“點睛”企業文化,破解“三難”困境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