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職業學校的校長、教師、學生這三種不同的人群出發,分析了學校實施文化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實施的方法。預見了文化管理的成效,在校長層面主要體現在引領力上,在教師層面主要體現在感召力上,在學生層面主要體現在發展力上。
關鍵詞:文化管理;校長;引領力;教師;感召力;學生;發展力
近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突飛猛進、快速發展,但大多集中在物質層面、外延層面,文化積累與升華卻有所滯后,許多職校的管理還處在依靠制度進行科學管理的階段,沒有建立起文化管理的模式,但一個有傳承、有積淀、有獨特訴求和未來愿景的學校才能支撐起快速前進的龐大身軀,因此文化管理已成為當代職業學校內涵發展的新選擇、必然選擇。
茅盾在其名篇《風景談》里提到,有了人,就有了風景,靜穆的自然添加了彌滿著生命力的人,便織成了美妙的圖畫;人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自然界的景色,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中之最偉大者!同樣的,一所職業學校,無論建筑有多現代豪華,實訓設備有多高檔氣派,臺賬資料有多豐富完整,標語口號有多琳瑯滿目,如果缺乏了人的參與,建筑就不具備獨有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蘊,實訓設備就成了一堆破爛,臺賬資料只是缺失了文化靈魂的紙上談兵,標語則不能內化為學校成員的行動,成了游離于學校文化的外在之物。
文章就從學校中不同人群的角度,來分析、探討學校的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之于校長——引領力
這里所說的校長不僅僅包括校長本人,更是指以校長為核心的學校最高領導層。校長是學校文化管理的核心人物,蘇霍姆林斯基說,校長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一個學校的發展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長的價值取向、理想追求、文化品位、專業素養、精神境界的高低,而這些必須通過先進的文化來提升,校長在文化管理中最重要的角色便是決策者。
凝練文化符號體系。一個學校的成功,其實是文化的成功,這種“軟實力”是影響學校發展的“硬功夫”。校長要做學校文化的積極構建者,清晰地意識到職業學校的獨特文化使命,提煉出承襲傳統、積淀精神、價值凝練、風格獨具的文化符號體系,包括校訓、校風、校歌、校標,包括辦學理念、戰略目標與任務,包括規范和激勵學校全體成員的制度,包括師生共同的節日、慶典、儀式,包括散發著文化氣息和個性的建筑文化,包括企業文化的引入……,最終形成全校所有人自覺追求的共同使命、愿景、價值觀,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這種文化符號體系是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的獨特氣質和價值規范體系,是學校文化內涵的最高表現形式。它作為一種“精神原質”,成為學校凝聚人心的催化器,提升文明程度的加速器,促進各項事業發展的助推器。
恪守文化管理之道。新教育實驗者朱永新對此作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文化管理是學校管理的第一原理,主張現代與傳統、科學與人文、東方與西方精髓的結合,強調文化建設的過程性、漸進性、歷史性,反對任何急功近利的文化建設觀念與做法。
首先要建設制度契約體系。文化管理并非就拋棄了制度,如果說文化是軟制度,那么制度就是硬文化,是學校的管理者和所有師生遵守的“契約”,這個契約一旦通過,就必須共同執行,沒有例外。
其次要掌握知人用人藝術。毛澤東說,“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知人用人,是最重要的領導藝術,是文化管理能否有效的關鍵。如何知人?肖宗六認為,至少要從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和工作效果、愛好特長、家庭經濟狀況和工作條件、健康狀況等六個方面考慮;如何用人?肖宗六也提出了以下路徑:一是量才使用,即能級相稱,二是用其所長,即用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三是人盡其才,即讓每個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須知,知人不易,善任更難,一句話,要盡力做到用合適的人做正確的事。
文化管理之于教師——感召力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說:“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育事業發展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學校文化管理并非只是領導者的“獨舞”,它必須是全體教育者的“群舞”,才能有效發揮作用。所以,抓住了教師,就抓住了文化管理的根本環節。
形成發展共同體。優秀的學校管理者創造了優秀的學校文化,而優秀的學校文化更需要有全體教師的奉獻聰明才智、積極參與、共同遵守和自覺貫徹,否則,文化管理就無從談起。
實施文化管理,就是要必須充分發揮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打造教師與學校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使每個人主動將自己的行為與學校的發展融為一體,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建立起信任情結,讓學校的目標、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個教師的心目中,形成他們的共識,變成他們的共同信仰,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使命感、榮譽感、責任感。有了這個感情上的紐帶,教師對學校就有了感情依附意識,整個團隊擁有了同一個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這種“無形資源”一旦同校園建筑、設施設備等“有形資源”結合起來,就能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創造出難以估量的驚人價值。
打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文化管理強調以尊重人為前提,以發展人為目的,就要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學習求精進,以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活力。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建立學習型的組織,使人在學習中超越,使組織在學習中發展。職業學校的教師,尤其要強調“職業學校”這個定語,強化責任意識,提升技能水平,倡導奉獻精神。這一切,離不開教師自身不間斷的學習、培訓、超越。
學校則要為教師提供自我發展、自我超越的空間。推進教師隊伍整體向前發展,不僅為教師設計職業生涯規劃、設置專業發展目標、提供專業發展平臺,變低層次的需要為高層次的追求,以此促進教師終身學習、提高自我、持續發展,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不遺余力地為學校發展開拓新的業績。
文化管理之于學生——發展力
龍應臺說過,什么是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具體到我們的中職生,在他的身上應該體現出怎樣的風范呢?
臺灣有一所享譽30年的忠信高級工商學校,學生的年齡在15~18歲之間,學校里沒有工人、沒有保衛、沒有大師傅,一切必要工種都由學生自己去做。學校實行學長制,三年級學生帶一年級學生。學生見到老師七米外要敬禮。全校集合只需3分鐘。在臺灣各大報紙招聘廣告上,經常出現“只招忠信畢業生”字樣。
為什么他們的畢業生如此獨特?如此受歡迎?因為在每個忠信學生的身上深深地烙上了忠信的文化印記,正如該校校長高震東倡導的:“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在良好品德的基礎上,使智育得到最佳發展”;學生就是學“生”,即第一學“生活的常識”、第二學“生存的技能”、第三學“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有理由相信,受這種文化浸潤的忠信學生,無疑是深具發展潛力的。這種底蘊,成形于求學時期,必將影響他們的一生。
因此,成功的學校管理文化,最終體現在從這所學校大門走出的每一個畢業生身上。職業學校的學生,尤其需要這種由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共同構筑起來的發展底蘊。
文明樹形象。學生進校之初,學校就要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學生文明修養和職業素質,激發創造活力,提升精神境界。展現當代中職生優美的風貌、優雅的風范。一是學生養成教育,從學生進校之初即開始實施,直至畢業;二是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校園藝術節、體育節、技能節、宿舍文化和特色班級文化評比活動等等;三是建立行為模式,從技能和職業道德的融合、行業企業與學校的融合來確定行為模式,這是學校文化管理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
文化提素養。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一線的員工。莊西真說,一個好的員工的素質無非包括兩方面:一是硬素質,即技能,另一方面使軟素質,即精神。而掌握操作技能并非難事,工業精神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他提醒職業學校,在訓練學生技能的同時,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工業精神、工業文明。
這就啟發我們,對學生不僅要“管”,還要“理”,要大力推行文化管理,弘揚學校核心價值觀,創新職業教育校園文化,營造抬頭是文化,俯首是教育的濃郁氛圍,讓廣大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和分享學校的文化魅力,感知學校文化的吸引力與豐富內涵。通過文化的熏陶、引領,提振學生的精氣神,努力讓每一片綠葉呈現綠蔭,讓每一朵鮮花美麗綻放。
可以預見,如果職業學校的管理能夠實現文化管理,那么,學校的管理水平就真正上了一個臺階。但文化管理模式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