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就業模式,為企事業單位輸送了大量高素養、高技能型人才。文章通過對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回訪調研,分析該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教學改進措施,為提升該校五年制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提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參考。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畢業生;就業
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路,注重學生就業工作,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量技術應用型人才。為能進一步了解學校五年制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及企業用人需求,課題組于2013年10月份,對該校2013屆五年制高職畢業生以電話回訪、企業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了全面調查。通過調查改進,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學校發展建設。
調查概況
調查對象: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2013屆五年制高職998名畢業生及部分用人單位,涉及建筑、地質、電子、管理、旅游、計算機等專業方向。
調查方式:課題組對畢業生通過電話回訪進行就業調查;對企業通過問卷形式進行畢業生需求等方面問題調查。
調查目的:通過細致的調查,了解五年制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和求職狀況,掌握五年制高職畢業生的薪資、主要專業的職業流向、半年后的平均月薪等;掌握用人單位對五年制高職學生人才需求及專業需求。
調查內容:調查以電話回訪和企業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畢業生電話回訪的內容涉及就業方向、專業對口率、單位性質、工資待遇、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等;對企業問卷調查內容主要為用人單位對人才學歷需求、專業需求、對學校及畢業生的綜合評價、對學校人才培養改進意見等。
2013屆畢業生共計998名,電話回訪聯系上畢業生931名,回訪率為93.2%;對各行業用人單位發放60份問卷調查,有效問卷57份。
調查結果
就業現狀分析
1、就業率
學校目前開設建筑類、地質類、電子類、計算機類、管理類等五大類五年制高職專業,與江蘇省地勘局、南京建工集團、蘇寧集團等四十余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訂單”培養委培協議,建立了良好的學生就業基地,構建了遍布全國的學生就業網絡。學校于2010年牽頭成立江蘇地質職教集團,深化校企全面合作。基于校企良好的“訂單式”培養平臺及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學校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8%以上,2013年年終就業率為99.2%。
2、五年制高職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途徑
根據“目前就業單位的獲得途徑”調查結果顯示,學校推薦校企合作單位是高職畢業生成功就業的主要途徑,占統計總人數比例的82.3%。學生入學時,與學校即簽訂“就業保障書”,在學生畢業時,學校通過訂單式培養、校園招聘會等形式為學生推薦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畢業生供不應求。部分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社會實踐鍛煉,對創業有一定的經驗及認知,因而,創業是畢業生就業的另一熱門途徑,2013屆畢業生創業率達2.3%。另有10%的畢業生選擇升學或當兵。
3、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
在此次調查過程中,為了解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評價及人才培養建議,課題組走訪了60余家用人單位,并進行了問卷調查。由于學校一直采用‘工學交替’的教學方式,在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積累的同時,帶領學生到施工現場實地教學,通過實訓,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在就業時更快地勝任所在崗位,所以,此次調查的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滿意度達87.3%,認為學生“職業素養高、責任心強、動手能力強、崗位適應能力強”。用人單位也對目前行業人才專業需求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學校增加如市政工程、地鐵服務等熱門新興行業的專業設置。
五年制高職就業工作建議
1、立足市場人才需求,培養技能型人才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市場變化,高職人才培養需緊跟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市場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同時,充分發揮江蘇省地質職教集團行業優勢,增加與知名國企、外資等企事業單位的“訂單式”培養計劃,繼續推行“工學交替、項目導向”的人才培養方式,加強學生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通過實踐鍛煉,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及實踐能力,從而提升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及就業競爭力。
2、課堂開在企業里,學生及時掌握科技前沿
學校要充分利用電子類、信息類、管理類等專業引進愛蘇電子、康裕軟件(動漫)、寶中旅游等校內企業,這些校內企業均提供行業最新的實驗設備、技術支持供學生學習、使用;提供資深行業技術人員為學生授課,獲取對口專業前沿科技。地質系、建工系可將課程排在學校建設工地現場,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同時,學校還可進一步通過工學交替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企業鍛煉,提升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職業素養,形成正確的就業觀,使學生具備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3、加強就業指導,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建立奮斗目標。
學校建立專業的就業指導隊伍,不斷優化就業課程體系。學校為不同年級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設不同的就業指導課程,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及就業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了解就業政策,著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引導學生結合專業及相關行業狀況,職業生涯自我規劃,發展方向自我定位,提升個人工作實力,增加自身就業經驗,為實現職業目標及早做好充足的準備。同時學校不定期邀請企業人事或創業培訓師等專業舉辦就業、創業講座,通過講座,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認識自己的前程發展,從而獲得更多的技巧去面對將來的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