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作為初中學生,將面對人生第一次重要的選拔性考試:中考。如何適應這種競爭并從競爭中脫穎而出,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和指導固然必不可少,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學生, 在成長過程中會對學習、學業以及未來的人生選擇茫然,一旦家長安排或選擇的人生道路發生變化, 將變得無所適從, 有的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自主學習可分三個層次:(1)自覺學習;(2)主動學習;(3)創造性學習。基本要求是:教育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為主線,主動發展為主旨”的教育思想,使教學的過程成為滲透思想,掌握知識,鍛煉本領,自主發展的過程。如何有效地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我認為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面向全體,重視個體
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首先要切實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眾所周知,環境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行為習慣。而對于初中生而言,進入中學課堂這樣一個新的學習環境,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就更加喜歡對周圍同學的行為習慣進行模仿。因此在班級中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是千差萬別的,這就決定了教師在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不同的培養方法。進入初中以后,由于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經歷的不同,在能力培養和知識接受上速度各不相同。每個班都存在著-些接受能力強、成績優秀的“尖子生”,自身已經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面,只需要教師的重視深化細節和能力拓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但對于一個班級來說 “普通”學生和學習能力有“困難”學生總是占了大多數的,而如果簡單的引導甚至是放棄對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教育,則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何況,今天的“一般生”、“困難生”在經過培養后掌握了自主學習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步入“尖子生”的行列。
課堂置疑,激發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疑問是培養學生自我探索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對身邊學生關心的事件引入、置疑,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到新奇。同時“引而不發”,促使學生自己看書,動腦解疑,讓學生自覺進入自我學習狀態。還可以通過“故弄玄虛”、“巧設陷阱”等方法,促進他們積極思維,讓他們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 大疑則大進, 疑者, 解悟之機也。” 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師的指導后, 學生經過認真思考、討論后, 問題得以解決,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提高了。
當學生正確解決疑問后,教師應及時表揚學生,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過一次成功的喜悅, 就會激發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為此,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回答問題時, 運用“非常好”、“很有創意”等表示激勵的話, 會更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引導思考,培養能力
在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興趣的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所需的的各類材料。設計出開放豐富的學習材料,將有利于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與探究的空間,激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通過學生在課堂上對不同材料的自由選擇并進行再創造的活動過程,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和知識的探索是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這種意識將促使學生始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情感參與探究,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品味和學習品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揮的意識和能力的形成。
當然,學生的家庭環境影響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需要教師在平時可通過家訪、家長座談會、家校通、微信等多種形式與家長聯系溝通,特別是對自主能力培養進展緩慢的學生,需要了解其家庭教育模式是否存在偏差,給家長一定的建議,使孩子在學校得到的訓練在家庭中也能得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