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談及民族精神,我們常常將其定義為能反映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發展方向的先進思想和觀念以及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而不包括一切影響社會發展的糟粕文化和落后消極因素。江澤民曾指出“不能設想,一個沒有強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由此可以看出,作為教書育人的教育機構,在加強學生民族精神的思政教育工作上還肩負著重要而圣神的歷史使命。
【關鍵字】思政教育 民族精神 影響形式
一、思政教育與培養學生民族精神的關系
所謂“思政教育”,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簡稱。早在1957年,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就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它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糾正和教導,使之達到期望的目標。
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是學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二者在內容上具有包含關系;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課是培養學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思政教育與培養學生民族精神又是形勢和內容的關系。
二、思政教育對學生民族精神影響的基本形式
1.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作為人民教師,其職責主要有“教書”和“育人”。首先,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是老師應盡的責任。以大學課程設置為例,在開設專業基礎課程的同時,還穿插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公共基礎課程,這些課程可以幫助我們對我國的國家性質、基本國情、社會發展道路、歷史發展歷程以及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等作基本了解和認識。因此,教師應嚴格以教材為基礎,向學生講授理論課程,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結合情感熏陶的方法,包括形象感染、藝術感染和群體感染等方式,賦予思政教育充沛的情感色彩,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使民族精神扎根于學生的心靈。
2.率之以實。老師教書育人的方式,不僅僅局限于向學生灌輸死板枯燥的理論知識,更要做到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從自身做起,給學生做好表率和帶頭作用。作為老師,自身必須具備高尚的愛國情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端正思想,規范作風。嚴禁傳播反國家、反政府、反人民的腐朽思想,防范“崇洋媚外”思想的滋生。孔子曾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老師應注重言行一致,注重語言與行動的統一,為學生的思想行為做好正確的引導,弘揚學生的民族精神,并促使他們保持思想和行動的一致性。
3.導之以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歸根究底要回到實踐中去。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有關培養民族精神的專題講座和社會活動,使他們在濃烈的氛圍中感受高尚而偉大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貫徹落實發揚民族精神的工作。民族精神包含了很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愛國主義精神。還包括對學生進行的增強民族團結和凝聚力教育、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等等。因此,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具體的實踐活動,使他們對民族精神的內涵作進一步理解。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以后,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募捐活動,促使學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思想意識的形成;再如,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前進行火炬傳遞活動,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學生到火炬傳遞現場目睹了火炬傳遞過程,這樣就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這些活動都是為了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深化他們的民族精神。
三、思政教育對學生民族精神影響的具體內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理論傳授,使學生對民族精神有初步了解和認識。作為學生,要努力學習思政教育課程,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大量的書籍,加深對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的傳承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一個國家的發展僅僅注重經濟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民族精神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的發展,也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撐,整個國家就只剩一具空殼,隨時面臨淪喪的危機。所以,培養民族精神,要從娃娃抓起。尤其是針對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更應該加強對他們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使他們將來更好的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其次,思政教育不僅僅強調對學生民族精神思想意識層面的培養,更注重思想與行動的一致性。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如何通過行動和實踐,將民族精神更好的發揮和傳承下去。要把這種實踐和行動從校內延伸到校外,積極參加各類志愿者服務活動,不僅自己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更要做好宣傳工作,為身邊的人做好模范帶頭作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加強對周圍人的意識的熏陶,使他們自覺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像這樣,以同齡人影響同齡人,使民族精神更快的深入人心,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讓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與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密不可分,但同時,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也受到外國文化的入侵,在某些地區,一些企圖制造民族分裂的腐朽思想得以滋生和成長,嚴重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內部團結和強大的凝聚力。同時,國外某些先進的文化流入中國,導致了不少人產生“崇洋媚外“的不良思想。因此,加強對中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