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塑造學生的個性,完善教學中的教學行為。本文以中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為例,闡述如何運用包括科學合理的分層分類、完善課堂授課方式以及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等方法來完善塑造個性的教學行為。
【關鍵詞】信息技術 個體差異 完善教學行為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 一門時代性、前沿性、發展性十分明顯的學科,一直是新時期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構成要素。對于中學生而言,同樣也不例外,掌握扎實的信息技術基礎,是學習其他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環節。
對于不同的學生,由于其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其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差異很大。而且,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經歷不同,接觸到的事物也不同,所以這些差異都是客觀存在而難以彌補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很多教師更擅長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來對待每位學生,試圖讓他們通過統一的教學方法達到同樣的進步。實際上,這種一貫的教育行為不但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往往還會事倍功半并打壓學生個性。因此,為了完善教學行為并為構建高效課堂提供一些參考,本文特別結合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以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為例來探索差異化教學的新思路。
一、科學合理的分層分類
開展差異化教學,首先就要合理的分層分類。具體到中學的信息技術課堂上而言,我們的分類不能是隨機的,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等綜合制定一個標準,然后將學生們分成1、2、3三組。班級比較多的學校可以將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混合分班,在上信息技術課的時候讓類型相似的學生到一個班級里去,從而使教師的備課更具針對性;對于班級比較少的學校,可以在同一個班中學習,但是這就又對教師的備課和授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授課就需要多方面兼顧。通過分層提問、分層評價考核的方式體現出來。針對不同學生設定的目標也要有差異,具體來說,設置分層目標要遵循“既要讓全體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目標,又允許學有余力的學生超過課程要求去學習”的原則,使目標層次與各類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相適應,讓不同起點學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標。
二、不斷完善課堂授課方式
分層次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不同個性,為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而采取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針對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其重點就是要結合學生的心理。比如,究其根源,自暴自棄是差生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他們對事物普遍都十分敏感。這時,教師不能一味的在課堂上用各種措施強制去矯正學生們的不良行為,而是要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去認真的疏導,曉人以真、勸人以善、教人以美,使其可以明辨是非。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真正的關心我,慢慢的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學習的自信,而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對待學生。尤其對于差生而言,教師更是要抓住他們每一個閃光點,將其放大給予鼓勵。這樣,才能慢慢地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并幫助學生逐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形成差異化的學習方案。
三、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在高效課堂中,學生都傾向于“進入角色”的情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注意力集中和學習動機比較強烈,而學習動機的培養與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是分不開的,信息技術這種學科也不例外。師生之間高效的互動和融洽的課堂氛圍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尤其在開展差異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需要掌握好課堂藝術,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其學習的積極性都能調動起來。比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生們按照同組異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里都有優等生,有中等生,也有差生,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取長補短。再加上教師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習的內容與提供科學的指導,學生可以將自身的潛力有效地激發出來。這就要求教師要運用更為豐富的語言和多變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包括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師生角色轉換等,都可以在差異化教學的理念下融入到信息技術的課堂上。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基于特定的欲求,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井選擇各種各樣的手段去實現目標的活動”。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也一樣,至于說什么樣的教學行為一定是藝術,什么樣的教學行為一定可以達到高效課堂的目標,這個沒有定論。只有教師結合課堂的實際需求,在教學中不斷的摸索和完善,最終才能形成適合于各地實際情況的教學行為,這種行為才能被我們稱之為“藝術”。
參考文獻:
[1]陳凌.論適宜因材施教的數學課堂認知環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11).
[2]葉翠翠.分層教學在信息技術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4).
[3]宋廣清.分層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 2011(12).
[4]張志龍.“高效課堂”呼喚教師角色轉換[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