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題學習”被我國教育界不斷認可,在各學科都在嘗試進行。通過“主題學習”,能有效改變中學地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創造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為更好的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提供條件。
【關鍵詞】中學地理 主題學習
在新課改的思想下,許多中學都嘗試“主題學習”教學方法,放寬教學束縛,讓學生發揮主動性,課堂氛圍也出現異常活躍的情況。但是,這種活躍的課堂背后,存在更為嚴重的教學問題—被說話、被自主的現象。部分教師盲目的組織,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學習,不僅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甚至沖淡教學重難點,讓一些知識更難以把握。所以,探究中學地理“主體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學地理“主體學習”的概念
“中學地理“主題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是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一種特定模式。模式的建構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展性教學理論,主要教學環節包括主題生成和主題學習。其中,主題學習是基于主題文本的建構學習,又包括主題閱讀和主題探究兩個基本過程。”
1.地理主題。中學地理“主題探究”,探究要有探究的內容和探究的必要,不是所有章節和所有內容都要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從整體看,中學地理探究主要集中在:地理概念,如土壤、河流、日照等;地理現象,如全球氣候變化、大氣污染等;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如水土流失,工業布局等;地理規律如熱力環流、人口分布等這些。
2.自主閱讀。所謂自主閱“讀是學生對所提供的學習材料進行的個性化、體驗式的閱讀。自主閱讀是學生在無任何附加條件的狀態下,通過認知、理解、吸收和應用等心智過程,自覺領會知識,自主理解文本,自主建構知識。自主閱讀是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體驗和自我構建。自主閱讀屬自主學習范疇,但不是單一操作和運行的自主學習。” 中學地理自主閱讀一般有以下特點:一是課堂素材受限,教學條件和教材內容限制了自主學習的范圍,二是自主閱讀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直接關系,滿足不同個體發展的學習需要。
3.主體探究。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兩種基本形式。自主探究是地理老師的信息引導下,讓學生自主、自我的利用各種條件,去感知、感受,去主動獲取知識信息的活動;合作探究,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合作、學生與學生合作,既可以在課堂,也可以在課下,通過主題閱讀、觀察發現,去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知識總結。
二、中學地理“主題活動”教學的特點
1.“主題學習”圍繞主題展開學習。這就要求,在中學“主題學習”過程中,主題文本要滿足學生中不同發展水平的客觀需要,主題要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概念的形成中,一定數量的主題活動有利于學生更直觀的體驗、感受一定語境下的地理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抽象和概括就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
2.閱讀與探究關聯。中學地理教學的自主閱讀要和探究進行銜接,主題閱讀中要讓學生對體會、感悟及時與探究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經驗,發現問題。在探究中講述自己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為主題學習提供條件,也為小組合作學習創設環境。
3.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在主題活動中,活動的設計、教材教法的選擇都是教師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精心組織,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但是,學生學習過程,探究過程,都需要學生慢慢接受、掌握,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的過程,也是科學學習的過程,只有學生動起來,主題探究才能落到實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中學地理“主題探究”活動方法
主題探究活動的方法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知識儲備的情況,多角度、多方式的進行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探究活動的預期效果。
1.構建和諧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言,敢于質疑。一般的說,在一中輕松、和諧的環境中,人的思維活躍度就越高,思維也就越敏捷,思考問題的角度就越大。反之,唯唯諾諾,不僅思維放不開,主題探究也無法開展,學生的主體作用無從體現。為此,在中學地理主題探究過程中,首先要解決課堂環境問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建立輕松、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發言表揚那些質疑、提出不同意見和思考問題角度的學生。
2.中學地理教師呀精心創設課堂情境,帶學生進入情境、為地理活動探究提供條件。教師應精心設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地理問題情境。學習只有發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問題情境中,才能促使新舊知識發生沖突,產生困惑、疑問。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可以說是地理探究活動實施的關鍵。”
3.正確指導學生進行主題探究思考,培養學生正確思維的養成。主題探究其目的之一,就是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思維方法和,提出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有時候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加以糾正。在方法與途徑的指導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既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利用各種資源,尤其在思維方式和解題方法上進行正確引導。在“主題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提問的角度、思考的角度是對學生的一中引導,會使得學生在方法選擇、問題研究上偏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