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語學習與應用是語文素養能力的體現,因而成語教學也必須貫穿語文教學始末。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充分掌握所學成語,并將之應用到語言中去成為不可忽視的環節。常態成語教學策略應用,通過常態貫穿、落實來提升素養能力,解決這一緊迫問題。
【關鍵詞】常態 成語教學 策略應用
成語因具有傳承沿習的應用特征,言簡意賅的語言形式而成為語言中的國粹。它結構輕巧,令人聽之悅耳;語義豐厚,思之耐人尋味;歷史悠久,用之權衡掂量。無論是在口語交流還是書面運用上,其修辭價值是其他語言形式不能媲美的。以新課程標準來看,語文素養的養成與提高,聚焦在成語上就是其運用是否恰當。因而成語教學似輕實重,似易實難。常態成語教學必須注重指導學習、理解和應用成語,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擴充學生的語言詞匯, 培養學生語言鑒賞能力,形成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略談常態成語教學幾點策略:
一、借助語音,以讀促記
成語具有和諧悅耳的音節,因而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朗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內容,進而發展思維、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加工,能使無聲道的、枯燥的文字變成鏗鏘有力的聲音語言。抑揚頓挫,婉轉悠揚的美感既可以促進學生在音樂的陶醉下燕語鶯聲,手不釋卷,增強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在《論語》選讀中開展男女組合多種搭配,男女生不同音量、音色、聲線所形成的聲音就如一首和諧高亢、跌宕起伏的交響曲,給枯燥的文言閱讀增添了情趣,也讓學生興趣倍增。
二、見縫插針,以說促學
課堂要合理利用學生口頭語言,要求學生回答問題表達某種意思時,能使用成語的地方,盡量使用更多的成語。如《<論語>選讀》之《知其不可而為之》教學可先播放電影《孔子》中關于文章中這些橋段,創設相應的情境,后誦讀文本,再來描述題目的意思,鍥而不舍、愚公移山等詞語不斷涌出,學生個個伶牙俐齒,妙語連珠。借著學生積極性高漲的東風,可順勢引導他們結合文章感受孔子的心理變化,讀出所有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說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自然躍然而出,“知其不可而為之”精神的悲壯與可貴無聲潛入人心,輕易突破本文重難點。
三、問題誘導,以悟促解
成語有著較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因而除了語用作用,它還能觸發心靈,啟發心智。成語教學做到觸發心靈,體悟深刻就是最深的理解,最準確的使用。比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提出“ ‘負荊請罪’讓你有什么樣的啟迪”的有效問題,學生在思考和體悟的過程中明白做錯事情要及時改正,要知錯就改,知錯必改。《勸學》中“鍥而不舍”教導學生做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要輕易放棄。《誨人不倦》中“學而不厭”勸誡學生虛心好學,永不自滿。學生心靈震撼了,自然而然成語理解就到位了。
四、創新活動,活學活用
在課堂中語言基礎訓練適當穿插,創新語用環節,既豐富學生活動,又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對基礎重視。
1.填詞補充法。如教學《赤壁賦》時可針對文中馮虛御風、不絕如縷、正襟危坐、滄海一粟、杯盤狼藉等成語設計下列三種活動:給出一部分成語的意思,從文中找出與所給意義相合成語;給出成語,要求學生結合出現語境,說出成語的意思和作用;給出成語中一兩個字,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將其補充完整。既可以單用其一,也可綜合使用,課堂不枯燥,學生也有興趣。
2.望聞問切法。如教學《鄉土情結》時可將根深蒂固、方興未艾、休戚相關、安土重遷等成語以字音、字形樣式對錯間雜,讓學生辨別改錯,訓練學生的判斷力,既可改錯別字、錯音,又能識記成語。根據課堂需要靈活設置:課前,能起到積極預習效果;課中,能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課后,能鞏固記憶,強化積累。
3.景語轉換法。如《邊城》教學時可展示鳳凰古城幻燈片或視頻,讓學生說出與之匹配的成語,說的越多越好,這樣可以記住很多成語,如世外桃源、秀水明山、秀色可餐等。反之,在《三峽》時可要求學生針對文中的成語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三峽。學生們描繪出的三峽還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展現了一幅幅充滿想象力的風景畫。
4.語義替換法。如《林黛玉進賈府》教學課堂中出示句子,要求給句中劃線部分換一個恰當的成語。如“王熙鳳是《紅樓夢》總個性十分鮮明的典型人物,她的性格特征之一是‘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學生根據課文說出口蜜腹劍、笑里藏刀、綿里藏針、兩面三刀等成語。
五、妙筆生花,以文行言
1.滴水穿石法。仿句、話題訓練是最實用、最簡單的練習方式。既定話題兼顧仿句,把幾個成語連綴成文看似簡單,卻需要仔細思考成語之間的關聯,弄清意思、感情色彩、適用對象等,借成語表達對該話題的態度。同時,還需注意每個句子之間起承轉合。做到連貫流暢,無懈可擊并不易。表象語言與內在思維互相配合的功力與技巧,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提高學生寫作使用成語的能力。
2.聚沙成塔法。為彌補片段仿寫培養學生整體思維的局限性,作文、隨筆、周記、日記成為不錯的練筆途徑。使用成語時,數量更多,范圍更廣,語言更豐富,思維與能力空間成長更大。批閱過程適當開展學生探討交流活動,比較商榷,看誰詞匯最豐富、表意最簡練、最準確,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成語,擴展樂更廣的視野。活動不僅加深理解,還可極大豐富文章內容,增添形象性。
3.集思廣益法。利用“民間”智慧,分組競賽對抗,創設競賽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其力量。教師適度放手,學生自主設計考題,力求題型多樣,題量適中,時間合理,評分精細。學生自己考自己,挑戰自己,激發潛能。
4.逐鹿中原法。利用學生自出試卷,教師針對性選擇,打亂并重組試題。組織學生考一考,賽一賽,讓其大顯身手,力爭上游。比賽結束表揚優勝組、個人。
另外,常態成語教學也要充分利用大語文資料,關注學生生活交際,關注教材實際效用,扎好積累基本功,督促學生把平時所學、所見、所聞的成語搜集、抄錄、梳理。假以時日,數量越多,知識網絡越廣,觸類旁通能力越強。
總之,有意識積累、反復練習,內化成語應用能讓學生看到成效,增強學習積極性;能讓其養成自覺積累運用成語的習慣。成語成為他們寫作與交際中較為常用的基本詞匯,成了修飾潤色、豐富情趣、增大信息量、提高交際效果的重要手段,真正體現其修辭價值,最終有效解決總復習中困擾師生耗時、收效甚微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