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年級第一學期的數學教學工作是初中三年的基礎階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但是這一學期中學生和教師面臨教材內容脫節,學習方式脫節以及管理方式脫節等問題,因此,做好小學升初中的數學教學銜接工作是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學升初中數學 教學銜接 應對策略
七年級的教學工作雖沒有升學壓力但教得并不輕松。因為第一學期是教師與學生互相適應的過程。不少剛步入初中的新生對初中數學產生“害怕”的感覺,究其原因,正是他們還保持著小學里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對新的教學方式和內容不能及時適應導致的。中學生在這個階段,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在不斷成長,當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脫離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那么教師就得幫助和引導學生,鉆研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主動性,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因此,承上啟下,做好中小學數學教育的銜接工作,是實際教學工作中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針對初中生的特點,探討銜接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一、數學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內容的脫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小學數學教材內容較為簡單,直觀,知識點較少,進入初一后,要學的知識在抽象性和嚴密性方面都提高了要求,如:有理數,列方程(組)解應用題,簡單幾何題的推理等。要掌握這些新知識,除了記憶之外,更側重于分析與理解,綜合性強,思維難度增大。由于知識點增多,初中教師講課的速度隨之加快,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不夠充裕,這些都是造成初一新生不能及時掌握新知識的原因。
2.學習方式的脫節。相對來說,小學教師講課速度較慢,課堂上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較少,教師會對重點和難點反復強調,對例題和習題進行詳細解答,對作業精批細改,使學生的每個知識點都過關,因此,學生只要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基本上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初中與小學在學習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首先,課堂上知識難度增大了,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探索和學習能力,在理解和掌握例題的基礎上完成各種類型的習題。有些學生雖然能聽懂例題但不會進行知識的遷移,還是不會做題,而教師在課堂上又沒有多余的時間詳細解答,只能講解解題思路,而課后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不能保證每個都作細致的輔導,因此,日積月累,學生越來越不會,對學好數學失去了信心;其次,初中的期中期末試題題量大,考點多,知識點延伸較廣,要求學生高效高質量的完成。這對剛從小學畢業的學生來說很難適應,致使有些學生對數學產生畏懼、抵觸情緒。
3.管理方式的脫節。小學教師對學生的管理細致,周到,全面。導致學生特別地依賴教師,從而缺乏獨立思考,舉一反三的能力。進入中學后,教師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要求學生自己做好預習,復習工作,自己歸納小結,獨立思考問題。那么自覺性不夠強的學生就很難約束好自己,久而久之問題越積越多,有些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二、數學教學銜接應對策略
1.教學內容的銜接。根據初一教材,主要做好“有理數”知識和代數知識的銜接。例如,在引入負數之前著重復習小學已學過的自然數,分數,小數,說明這些數都是根據實際需要引進的,舉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如溫度計,海拔高度等,指出生活中存在另一種需要,只用以前學過的數不能表示,說明引入負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講解代數知識前復習小學已學過的用字母表示數和常見的數量關系,自然而然的滲透代數式概念為之后的列方程解應用題作好鋪墊。小學高年級的教師應鼓勵學生采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應用題而不是一定要求算術法來求解。
2.教學方法的銜接。初一學生的思維帶有小學的特點,這與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是分不開的,因此,在初一教法中要特別注意與小學教法的銜接,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并要注意直觀、形象,講得細,練得勤,以便適應學生的轉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改變教法,把重點放在開發學生智力上,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中學學習數學的需要。例如,在講解數學概念時,要注意概念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講解運算法則時,要讓學生不但了解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還要掌握法則的適用范圍,使學生盡快從模仿為主過渡到以思考為主,特別對那些性質接近,內容相似的概念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其本質的理解。但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動腦,動手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使學生體會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樂趣。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有時比知識的滲透更為重要。比如,在七年級上學期平行線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比教師的說教要印象深刻,而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積極思考,實現學會到會學的過程。
3.學習方法的銜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習慣,往往重說教,輕探究。初中數學概括性強,題目靈活多變,只靠課堂上聽懂是不夠的,需要課后進行認真消化,總結歸納。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方法體系,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一階段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重點培養學生如下習慣:第一,預習和復習習慣。小學階段每堂數學課的內容較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鋪墊和練習都比較多,所以小學生就算沒有預習和復習的習慣也能較好的掌握知識,但是到了中學,這種習慣就變得很重要,由于初中數學知識點多,難度增大,且知識點延伸較廣,如果沒有預習和復習的習慣就很難牢固掌握知識。第二,專心聽講的習慣。由于初中數學課知識點多,初中數學教師講課的速度一般比小學數學教師要快,如果沒有專心聽課的好習慣,往往跟不上教師的思維,因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記課堂筆記,或者經常提問學生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第三,勤于思考的習慣。小學數學課堂上常常會有討論和交流,初中數學課堂則強調獨立思考,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多思、勤思、善思、深思、反思。做到凡有合作交流,畢先獨立思考。第四,自主學習的習慣。初中生不能像小學生一樣等著老師來教,應該積極主動地學習,特別是教材中出現的應用性問題,比如:列方程解應用題;運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測量物體高度;運用二次函數知識求解最值等,通過自主學習,不但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優化教育管理環節,促進小學、初中良好銜接
1.重視運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喚起學學好數學的熱情。搞好小學升初中數學教學銜接,除了優化教學環節,還應充分發揮情感和心理的積極作用。我們在初一教學中,注意運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習數學興趣。學生學不好數學,少責怪學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學生當中,從各方面了解關心他們,特別是差生,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學習及生活上存在的問題。給他們多講數學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講祖國四化建設需要大批懂數學的專家學者;講愛因斯坦在初中一次數學竟沒有考及格,但他沒有氣餒,終于成了一名偉大科學家,華羅庚在學生時代奮發圖強,終于在數學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貢獻,等等。使學生提高認識,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在提問和布置作業時,從學生實際出發,多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以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熱情。
2.重視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由于初中數學的特點,決定了初一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大挫折多。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使他們善于在失敗面前,能冷靜地總結教訓,振作精神,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并力爭取今后的勝利。平時多注意觀察學生情緒變化,開展心理咨詢,做好個別學生思想工作。
3.知識的反饋和落實。通過建立多渠道的反饋途徑,及時收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對教學的意見,為及時矯上學生的錯誤,調整教學,提高教學針對性提供依據。知識實行分層落實,做到提優補差。主要措施是:平時練習層次化,單元結束考查制度化,做到章節會,單元清。
總之,要做好小學升初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工作,需要初中數學教師平時多思、多想,處理好學生在初一起步階段學習數學遇到的困難,消除其恐怖心理,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強烈的學習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體會在新舊知識交替中的數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