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各種事業的快速發展有賴于科技的不斷創新,那么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怎么通過數學課堂來讓學生擁有創造性思維呢?這是社會賦予我們的又一任務與責任,本文主要就是就培養學生的數學創造思維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培養 數學 創造意識 創造思維
我們在相當一階段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取得好的成績,這種成績大多都是通過分數來體現的。在此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忽略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那么在新課改下,我們應該怎樣去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呢?我提點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要讓學生具有創造的基本意識
要想具有創造思維首先要培養學生創造的意識。所謂:言傳不如身教,這要求教師本身在課堂上就要能創造性的實施教學活動。我們數學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并且能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一些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中。反對教師權威化,課堂上唯我獨尊,徹底改變原有“填鴨式”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要虛心的聽取學生的不同意見,并對學生提的意見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視,這樣你會發現很多數學解題的妙法就在學生那里。這樣長時間的培養學生會主動的去思考問題,發散的思維能力也會得以提高。
二、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的傳統教育理念占據著主導的位置,它在過去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伴隨時代的發展,它已經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傳統教學要求學生要聽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優生的標準就是高分、聽話、循規蹈矩。這必然會給人們的思想帶來禁錮,禁錮的思想怎能創新?所以我們有必要建立新的師生關系,我覺得現在的師生特別是中學師生應該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在保障教師適當威信的同時,更要注重和學生平等的相處,只有這樣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才能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
三、教師要放棄權威,放心讓學生質疑
通常所說的權威大都是來自教師和書本。很多的家長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在學校要聽老師話,老師讓干嘛就干嘛,這讓很多的學生把老師當成特別的一群人,認為其無所不能,是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這些都是錯誤的,其實老師和其他崗位的人是一樣的,也有很多的缺點,然而這種對書本和教師的盲目性,讓很多學生只會盲從,這就無法去質疑和想象。這就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教師犯錯不丟人,丟人的是錯了還不承認,也給學生帶來了誤導。就如我們數學教師在課上出現錯誤或者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勇于承認不能搪塞,在學生提出質疑時要積極虛心的和學生一起探究。對書本也是一樣的,書本是人編的,那么就一定會存在一些局限,不一定就是正確無誤的。日前,我們教師是不是該反思自己有沒有讓學生對自己一定要畢恭畢敬,自己有沒有在擺教師的架子?我覺得教師最大的威信應該是來自于他的學識、實事求是與親和力。
四、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要恰到好處
教師要有這樣一個清醒的認識:學生的知識不是我制造出來的,是學生自己獲得的。這也就是要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真正的通過努力獲得知識。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不能一手包辦,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時要能夠恰當,不能過頭。在現實的教學中仍然有這樣的一批“優秀教師”上課非常細致,對數學的每個題型或者可能出現的情況都進行了細致的講解。這樣的課基本上不需要學生去思考,只需要記住和接受,這樣怎么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呢。這樣長期下去學生必然對課堂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這就是惡心循環。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對自己教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可以在課上進行簡單精練的講解,遇到數學問題時,讓學生充分的調動自己的思維,這樣不僅讓學生主動性得到調動還能讓學生在自我展示時找到自信。當然,在這種教學中我們教師要能夠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讓他們也能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恰到好處的指導能夠讓學生開動大腦,培養創造思維。
五、在數學課上要能夠給學生選擇與思維提供更大的空間
在傳統的課堂中,一直要求學生要坐正認真聽講。這樣做的優點是能在同時對眾多學生進行培養。然而這種整齊單一的要求,必然會導致它無法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無法照顧到學生的不同水平和個性特征。數學是理科思維性要求很高的學科,這種嚴肅的環境無法讓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得到解放和培養。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讓學生在自身的條件下能夠給他們相對自由的空間,讓他們按照自己適合的方式去發展自己。其實在課堂上學生應該有選擇聽或不聽的自由,建議學生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有側重的去聽課,對于一些完全掌握的可以直接不聽,可以直接去做相關的習題。同時教師對于學生一些數學解題或者理論上一些古怪的想法,要給予鼓勵,并且指導他們自己去分析研究。當然在課后也可以讓學生對一些題目的解法進行更多種的嘗試,特別是有沒有比老師或者書本提供的更好的方法,這樣就能讓學生主動的去創造思維。
總之,作為數學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一定要能夠積極的探尋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方法,這樣長此以往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J].教育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