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提出老師不僅要“桃李滿天下”更要“愛滿天下”,這是從教育家的角度認為老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學識更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and Russell)則是從學生的角度認為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激勵、由知識引導的。兩者雖然時代不一但都從各自的角度闡述了以人為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充分肯定了正確的精神激勵對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正面作用。因此,一個充滿人文氛圍的英語課堂可以讓學生更愿意去體驗和獲取學習的樂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還能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育。
在英語課堂中營造積極人文氛圍首先應當把尊重學生放在首位。在課堂中老師不能因自己的好惡或者學生在成績、性格上的差異而對學生進行否認,如果老師在潛意識中對學生的不認可,或無意中批評的話就可能會傷害孩子的心靈。另外,作為學習的曾經經歷者和自以為的正確方法,老師也許習慣于用“You’d better ……”、“You should……”。這恰恰是正處在“叛逆期”的初中學生對老師最為反感和最易受到傷害的語言之一。并非說老師不能給學生提建議或者要求,但是老師不能從我們自身的角度為之定義正確或者錯誤,不能讓學生認為老師的建議是強迫他必須要做到的。就如“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 with”詩中所說的“If children live with criticism,they learn to condemn; If children live with encouragement,they learn confidence.”老師在課堂中應當用更加符合學生心理習慣和英語語言習慣的話來進行表述。比如英語中的虛擬語氣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If I were you, I would try one more time instead of giving up easily!”相對于之前的“You’d better ……”、“You should……”之類的話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同樣,在給學生的書面評價當中老師也應當盡可能地在肯定和贊揚的基礎上給出老師委婉的建議“I really enjoyed reading your story. It was a wonderful story! But for your carelessly misspelt words, it would have been a perfect one…”。
在英語課堂中營造積極人文氛圍要注意在評價取向上多用積極肯定的語言。對于學生的每一個進步老師都應用“good”、“it wonderful. ”、“prefect”等積極的語言進行充分的肯定和贊揚,對于學生的錯誤老師可以用委婉、感同身受的語氣進行指出和糾正,比如“Do you mean…”“May I put it this way?”、“Are you sure?”等等探詢和商榷的語氣則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只要學生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老師就應當用更為積極的話進行評價“It’s a slip of the tongue, isn’t it?”.只要老師教師始終堅持用正面的語言與學生開展交流和互動,學生就能從老師的善意的表達中領會老師對其的尊重和所給予的期望和要求,他們既能很愿意地按照老師的建議糾正自己的錯誤也能形成尊重他們的習慣和意識,并且有了老師善意的鼓勵他們也不吝于在課堂上積極地配合老師開展教學。這樣相互尊重、積極融洽的課堂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恰恰能讓學生養成和增強敢于、勇于、善于提出自己的觀念和想法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不管對學生當下的學習還是對今后的人生征程來說都是受用不盡的財富。
在英語課堂上營造積極人文氛圍還應從每個學生的特點和特征出發。雖然一個班、一個年級的學生智力差異不會特別的明顯,但就英語能力、英語思維、英語成績來說學生個體之間還是存在差別的。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當首先肯定這種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的差異性的存在,并且不能將其簡單地歸咎于學生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等主觀因素所造成,而應當以“教不嚴師之惰”的角度來檢查自己在教學方法上是否做到了以人為本,是否從不同學生的性格和興趣愛好的差異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人類的智慧能力是豐富多元且各具相性的,有的人在語言上很有天賦卻不善于邏輯數學方面的事,有的人擁有很好的音樂才華卻缺乏體育方面的能力,有的人具有很強的立體思維能力卻不具有人際交際的能力,有的人能持續深入地進行自省(哲學方面的才能)卻在自然(科學)方面無所建樹,這也許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和“人無完人”。老師們應當根據學生的智力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讓包括學困生在內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豐富多彩、快樂有趣的課堂教學中來。比如,在講解“fall”時就可以同時運用發音、板書、圖片和政績的形體動作以及夸張的表演等手段,這樣無論是對聲音敏感還是視覺敏感的學生都能從自己的特質中獲得知識。同時,老師們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把英語課堂放在教室以外的地方讓學生更多地參與進來,比如在“Exercise-class”的教學就完全可以在體育活動室進行,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一邊鍛煉身體一邊學習英語,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體驗課文內容還能夠讓學生“意外”地獲得收獲;再比如“Silk Worm”的教學又可以放在博物館中來進行,讓學生在參觀圖文并茂的展覽中獲得對“Silk”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也就是說,老師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既肯定學生的能力水平又承認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并兼顧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個性愛好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和課程教學,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學習達到學習效果。
總之,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的貫徹是非常必要而又較為困難的,老師應當從學生健康成長和達成教學目標的角度出發深化對以人為本理念的貫徹,通過自己教學活動中的一言一行努力營造積極的人文氛圍,讓學生快樂、積極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