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應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和對完美世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邏輯和直觀,分析和構造,一般性和個別性。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很多中學生談到數學就望而生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原因有兩點:一是部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差導致;二是學習中缺乏對已學知識的整理、歸納,不能在大腦中形成牢固的記憶信號所致。而且后者占得比率較高,可見,記憶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讓學生掌握有效的數學記憶方法尤為重要。
一、數學記憶及其特征
記憶是過去的經歷在人腦中的反映,根據記憶時間的長短可分成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類。瞬時記憶又稱感覺記憶,它維持的時間極短;短時記憶又叫分鐘記憶,具有動態性、暫時性的特點;長時記憶是相對前兩者而言的,具有長期性、牢固性的特點。
數學記憶是指數學對象作用人的感觀,使人腦形成一種特殊的信息印跡,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人的語言、情感、行動得以重現的記憶。數學記憶與一般記憶有所區別,它更側重于邏輯性、解題思路、定理、公式等。數學記憶是數學學習的重要一環,尤其是數學學習的起始階段,數學記憶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記憶的主要特點為:①操作性記憶。不需記憶具體數據,只需記憶解題思路、推理程序。②結構性記憶。將相似題型歸納、總結成一種結構進行記憶的基本方法。③系統性記憶。建立嚴密的邏輯體系,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靈活運用,融會貫通。
二、數學記憶的常用方法
1.理解記憶法。就是通過學生的積極思維,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方法。數學知識千變萬化,題目靈活多樣,光靠死記硬背只能形成短時記憶,時間一久就容易遺忘。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將公式、定理、概念等數學知識充分理解后再進行記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效果。例如: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學習,概念長且難理解,可以借助圖形對概念解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同位角的理解,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得到八個角,每四個一組,每組中處于相同位置的兩角即為同位角,這樣不用刻意記憶就可將問題化難為簡,輕松解決。
2.規律記憶法。就是通過尋找事物內在規律幫助記憶的方法。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規律性,數學也不例外。只要引導學生掌握其規律,就可以進行有效記憶。例如:記憶角的度量單位度、分、秒的進率時,可引導學生借助時間單位進制記憶。
3.形象記憶法。就是借助事物的外在形象或表面現象進行記憶的方法。初中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還在形成當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講課時要注意生動、形象、貼近生活實際,通過建立與實際事物的聯系以加深印象而實現高效記憶。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可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三角尺、剛架橋、起重機、屋頂的鋼架等。
4.比較記憶法。就是把相似、相近的數學概念、定理等以對比的方式一一列出,通過把握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而加強記憶的一種方法。例如,初中函數與高中函數的概念,兩者的相同點: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不同點:高中函數兩個變量的范圍變了,名稱變了。通過比較建立初中知識與高中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記憶。
三、數學記憶有效途徑
1.課前充分預習,把握重難點。數學涉及邏輯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以及文字語言等多個方面,信息量非常大,如果學生僅靠課堂45分鐘要記憶所有內容,難度大且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此,課前預習十分關鍵。通過預習,一方面減輕了課堂負擔;另一方面容易跟上老師的思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學生在不斷的對比和歸納中,最終使記憶更清晰、更準確、更長久。
2.課堂高效利用,提高記憶力。好的方法如果不會高效的利用,其結果只會事倍功半,高效課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些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方式過于機械,往往僅憑單一的方式進行記憶,這樣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為此應通過多種渠道刺激大腦,使記憶更深刻、更長久。首先,“視、聽、動”三者的有機結合,即在聽到老師講授的內容的同時將其快速轉化為文字語言并進行記憶,當然,記錄的內容是有選擇性的,如果已經掌握可以不記。
3.課后勤于練習,增強學生記憶。無論教學方法如何先進、有效,練習永遠是最好的幫手。人們常說的題海戰術就是這個道理。練習應當是有的放矢的,老師可根據學生水平差異、課本重難點將練習分為基礎達標、變式提升和綜合拓展三個階段,以基礎練習為主,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嘗試拓展新試題,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深刻。教師及時講解并做到有效地反饋。
總之,數學是一種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同樣需要數學記憶能力。記憶能力培養的途徑很多,但理解是記憶的前提,沒有理解的記憶是很難創新和維持長久的。希望通過有效地數學記憶方法讓數學學習變成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