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價教學方法之時,人們常常會說“教有教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一節課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有規律可遵循,有可以掌握的基本方法、基本規律;而教學中的規律、法則、模式、方法等不是機械的、教條的,而是靈活多變,富有個性、充滿靈性的。一節好課貴在教法的獨特性,而從導課開始就極為重要,因此筆者也認為對于一節課,好的引入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對于資歷尚淺的筆者來說,對于每節課的導入都慎有思考,也發現一些特別的導課方式確實有收到另人意想不到之效。下面就例舉幾種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導課之法介紹如下:
一、傳統型直接導入
課堂教學的導入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注意知識的準確無誤,突出新知識的重點;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發展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像在講述第八單元課題一《金屬材料》之時,筆者采用開門見山法介紹“金屬在我們現代生活必不可缺之物質,其用途之廣泛,但這些用途之根本是因金屬特殊的性質所決定的,那么這節課我們的重點就是要學習金屬的物理性質和金屬的用途。”這樣就能將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全盤托出,讓學生非常明確此節課的學習目標,同時也能讓教師自己明確自己的教學思路。而這是一種最為傳統的直接導入型的導課方式,直截了當,目標明確。
二、利用有趣的謎語導入
對于謎語導入,筆者偶試了幾次,學生還是小有興趣,對于謎題的設計很重要,筆者設計過這樣一個謎題,猜猜看:有一種物質,農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糧食”;消防官兵贊美它是“滅火先鋒”;建筑師們卻稱它為“粉刷匠”;環境學家卻指責它是造成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你們猜這種物質是什么呢? 學生思索一會就想到了謎底,同時讓學生解釋如何知道謎底,讓學生更好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同時也引出了此節課介紹的重點對象——二氧化碳。對于這樣有趣的方式,對于開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非常作用。
三、利用多媒體導入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新時代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而多媒體的使用,更是為一些枯燥無味的課堂注入一些新意,例如:筆者在上《金剛石、石墨和C60》時,用了《泰坦尼克號》中有關海洋之星的一段經典視頻,充分引發了學生的好奇之心;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課時1二氧化碳的性質時,筆者用了一段有關全球溫室效應的視頻進行導入,再層層設問,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重要性。同時,一些新聞報道的采用,讓學生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接著通過課堂的學習,也讓學生深層次明白化學是可以很好的服務于社會,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導入
在一次上到二氧化碳的用途之時,筆者用了這樣一個生活小事例導入:“生活在大家愛吃的跳跳糖,大家有沒想過為何“跳跳糖”會“跳”的呢?”這引發了學生強大的好奇心,這與二氧化碳的用途有關,固態二氧化碳即干冰的用途,讓學生印象非常深刻。而在上到《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之時,筆者采用了一段最近剛剛發生的裝有濃硫酸的倒翻之事,分析其解決方法所存在的化學原理,讓學生能發生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也明白了許多中和反應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五、化學實驗導入法
化學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實驗,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其奇妙之變化,視覺上有強烈的沖擊感,而化學實驗的導入往往也能最大化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上《燃燒和滅火》時,筆者用了“水火相容”的實驗進行導入,讓學生通過事實推翻了俗語“水火不相容”,讓學生印象極為深刻,同時也非常理解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而在上到《溶解度》時候,我用了泡制咖啡的生活小事,讓四位學生用不同溫度和不同量的水來泡制,從而引入到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深刻感受了生活小事有著大大學問。
六、溫故知新導入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看來,交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教巧之所在。”溫故知新是一種傳統的教學導入法,這對于學生來說既可以共鞏固舊的知識,同時對于新知識的啟發更是水到渠成。而這樣的方法往往可以用于一類物質的學習訪友,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一課的教學中,就能夠基于之前氧氣的制取的復習,很快的讓學生明白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同時在《酸和堿》上到第四課時,堿的化學性質之時,我就先把酸的化學性質進行了統一歸納復習,這樣讓學生能通過類比自己歸納出堿的化學性質,學會了舉一反三的歸納方法,效果良好。
一節課45分鐘的時間,效率最高的便是前二十分鐘,如何體現高效課堂,課前三分鐘的引入尤為關鍵。而每一種類型的課,它們都會有著不同的導課方式,如果千篇一律,必然會讓學生感覺到厭煩,因此要有效地課堂導入,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然而對于課堂導入的提倡,并不是意味著越花哨越好,如今有些公開課就能發現這樣的問題,引入所采用的視頻、故事等與教學內容毫無關聯,是強加進去的,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基于課堂教學進行不斷創新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