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據著首要位置,廣大中小學校對德育工作普遍很重視,但在實踐中又很難取得實效。原因何在?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優化新時期中學生德育工作。
一、德育目標切忌“空”
從德育工作目標而言,長期以來,中小學德育工作目標過高,過于理想化,過于完美化。例如,總有一些人以“做人類的階梯,為人類進步而努力”作為孩子們的目標,這些過于空泛的口號會使學生無所是從,反而使學生不知道每天該怎么做。還有許多教師都向學生提出成人式的要求,造成學生基礎性的、應該做到的道德要求被忽視。這種缺乏針對性的高目標、高要求的德育,造成的后果是學校德育的天平向少數學生傾斜,德育工作熱衷于抓尖子、抓典型,對大多數學生的品質培養和訓練重視不夠,容易形成學生只會說不會做的現象,造成學生知行脫離。 因此,科學合理的德育目標必須從學生發展的實際出發。學校德育目標必須分層次,一是必需的層次,二是基礎的層次,三是弘揚的層次,四是追求的層次。我們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學的層次目標體系,才能逐步落到實處從德育內容來講。內容是德育目標的具體化,只有體現時代精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需要的德育內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實施抓落實
就德育方法來說,一些教師的德育活動往往局限在照搬教材和形式化的活動上,缺乏創造性和真情實感,無法觸及學生豐富多彩而又異常敏感的心靈世界。墻上的標語永遠不如身邊的言傳身教有效果。另外我們在德育實踐中往往把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是被管束的對象,是教育的客體。我們習慣于把大量的道德知識、行為規范灌輸給學生,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挖掘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落實德育工作。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許多文學著作和社會科學作品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滲透著一種無形的德育力量。通過閱讀優秀的作品,學生會把“代換”為書中主角,會把書中弘揚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為自己的一種自覺追求的目標,并在心靈深處產生撞擊。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對品德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充滿一個人的生活空間的時候,他們就會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就不會去干一些對社會有害的事情。其實,當我們整天給學生規定諸多“不準如何如何”的時候,更應該把這些高雅健康的東西充實到孩子們的生活中。 具體方式有很多,比如開展籃球、乒乓球比賽,田徑運動會等,既增強學生的體魄,又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開展校園書法比賽,吸引有書法特長的學生參加;開展紀念“五、四”運動演講增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活躍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大家一起來讀書”活動,組織學生讀一本好書,討論讀書心得,寫一篇讀后感,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鑒賞能力。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又起到了教育引導的目的。
三、注意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課題
新時期德育工作要求我們必須增加新內容,開辟新途徑,創造新方法。如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學生上網成癮問題。學生上網的內容難以控制,網絡上的不良言行、不法行為腐蝕了學校德育教育的成果。學生經常性的接觸網絡,不經鑒別的大量接觸一些不良言行,潛意識中原有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挑戰,學校德育教育的成果受到腐化。這一點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深有體會。而上網成癮后又帶來治安的不穩定因素,盜竊搶劫詐騙錢物上網的案件屢見不鮮。這時,教育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
1.細心觀察學生,通過學生的上課及學習狀態去了解學生用網情況,以關心學生健康及學習為出發點及時耐心輔以引導,配合必要的紀律約束,堵住學生無節制的用網。2.介紹健康的知識性趣味性強的網站給學生,同時指出不良網站的危害,借給學生識別真丑美的慧眼,在源頭上堵住學生接觸不良網站的機會。從心理角態來看這遠比一味的訓斥及嚴厲的制止效果好。3.通過和家長的配合,巧妙的借助家長管好家庭電腦的上網,指導家長教育學生安全用網、控制學生無節制進出網吧的技巧。調查研究表明絕多數學生上網都是利用課后及節假休息日進行的,有了家長的督促及配合,大大堵住學生進出網吧的可能性。
另外利用手機短信代替“傳愛”紙條問題更具隱蔽性。前些年,互有好感的男女生用紙條交流情感,如今這種方式已被手機短信取代,利用通信信號發送的短信不僅比實物紙條安全的多,還可以隨時刪除證據,避免被發現。大多數家長給孩子配手機,本是為了能及時聯系,但在學生們手中,手機已不是簡單的通訊工具,除了“傳情”外,還可以成為游戲機、視頻播放器、MP3,甚至是考試傳遞答案的作弊工具。杜絕此類問題必須學校與家長協調溝通,使家長認識學生帶手機的利弊,才能從根上杜絕學生的出軌行為。
德育需要一種寬松、寬容和溫馨的環境,對學生偶然的錯誤和閃失,不要過分求全責備。學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學生在接受教師的表揚和贊賞中,會自覺地放大自己的優點,對自己表現出強烈的自信,一些不良的品行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教學就是養成學生求知的習慣,德育就是養成學生求善的習慣,教師要在學生求善的過程中對之不斷地進行鼓勵和強化,使學生的求善傾向不斷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質。